资源简介 2.3 十几减7、6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十几减7、6”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口算“十几减7、6”。 2.经历操作、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并逐步优化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7、6”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7、6”退位减法的算理。课前准备 课件、圆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一、复习旧知识,激活经验 1. 出示习题,涵盖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 2. 随机选择1至2道题目,要求学生说出他们的算法。 3. 观察学生的回答,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并应用所学的方法。 4. 选择一名学生,让他们在黑板上板演第2题,并解释他们的想法。 1. 观察习题,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当教师选择1至2道题目时,能够正确说出他们的算法。 3. 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摆一摆,以帮助找到答案。 4. 板演第2题,并解释他们的想法。二、情境呈现,引出问题 1. 情境呈现,获取信息和问题: 出示教科书P14例3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获取数学信息。 提问学生他们在鱼池旁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简单交流。 出示两人的对话框,展示不同的对话内容。 2. 列式: 提问学生是否能够列出相应的算式来解决问题。 观察学生的回答,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并应用所学的方法。 3. 揭示课题: 强调本节课的主题是“十几减7、6”的计算。 在黑板上板书“十几减7、6”。 1. 观察教科书P14例3的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2. 简单交流他们观察到的内容。 3. 理解对话框中的问题和条件,尝试列出相应的算式。 4. 分享他们列出的算式,并讨论哪种算式是正确的。三、探究算法,内化算理 1. 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尝试计算“13-7”和“13-6”,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想法。 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确保他们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指定学生结合算式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 “破十法”: 学生汇报“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即10-7=3,3+3=6,所以13-7=6;10-6=4,4+3=7,所以13-6=7。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些步骤。 提问其他学生是否听懂了这种方法,并指定1至2名同学再次结合算式描述这种方法。 (2) “平十法”: 学生汇报“平十法”的计算过程,即计算13-7时,先算13-3=10,再算10-4=6,所以13-7=6;计算13-6时,先算13-3=10,再算10-3=7,所以13-6=7。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步骤。 (3) “想加算减法”: 学生汇报“想加算减法”的计算过程,即7+6=13,所以13-7=6;13-6=7。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些步骤,并进行直观图演示。 3. 小结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他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算法。 重点引导他们使用“想加算减法”,并解释这种方法的优势和适用性。 1. 尝试计算“13-7”和“13-6”,并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想法。 2. 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包括“破十法”、“平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3. 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包括每一步的算式和思路。 4. 听懂并理解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四、适时巩固 1. 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3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题目。 逐题组织学生汇报他们的答案,并指正错误。 2. 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三”第3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组织学生集体订正答案,确保正确理解题目要求。 1. 独立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3题,并准备汇报答案。 2. 独立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三”第3题,并参与集体订正答案。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一、,。 ( )+7=12 6+( )=11 7+( )=15 12-7=( ) 11-6=( ) 15-7=( ) 二、。 12-6= 17-7= 16-7= 14-6= 14-7= 10-6= 13-7= 16-6= 三、15,,? 四、? 参考答案 一.5 5 5 5 8 8 二.6 10 9 8 7 4 6 10 三.6 15-6=9 四.6 15教学反思 经过了前面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会用到不同的方法计算,计算正确率也有很大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可以将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不同点,但是学生还是很难体会到这种方法比其他方法方便、快捷,更多的学生用到的还是“破十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