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 题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来源:“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教材内容:包括集合基本概念、常用集合定义及其标记符号、集合常用表示方法;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为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开端,系学生高中数学的入门知识基础,难度较易,主要培养学生通过集合的思维重新认识数学学科及问题的新型方式,并为之后不等式、函数、数列等部分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4~16岁年龄段学生身心都有较大程度发展,情感更加丰富,认知发展变化迅速:逻辑思维、记忆能力逐步提高;通过集合的概念学习,已经初步掌握集合知识,本节课将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职业高考学生在初中学业水平中处于中下游,因此教学中需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性、串联性,回顾集合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集合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基本表示方法;2. 学生运用自主探讨、合作学习,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3.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概念;掌握使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学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的特征性质的不唯一性,多元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预案;学生: 认真预习教材,标记预习中不清楚、模糊的知识点,准备笔记本;
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PPT、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问题导入:我们知道,自然数集用字母N表示,那么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除了用自然语言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根据问题思考,并尝试利用所学集合知识解答。 运用前面得出的集合表示方法: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表示法,无法解决情境问题,并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
活动二: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列举法:当集合的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相邻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并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列举法;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4,5,6}。又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分组交流、讨论,尝试归纳总结集合的列举表示法定义,列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理解概念,并掌握具列举表示法,通过举例提示学生注意元素之间用“,”隔开,并写在“{}”内
注意:1.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一般不考虑元素的前后顺序。例如,集合{1,2}与{2,1}表示同一个集合;如果一个集合的元素较多,且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那么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按照规律列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例如,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0,1,2,3,…,99}。无限集有时也可用列举法表示。例如,自然数N可表示为 {0,1,2,3,…,n,…}。由一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例如,a与{a}是完全不同的,a是与集合{a}的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 分组讨论思考,总结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结合实例掌握列举法表示集合,并及时提示元素的无序性及元素可以按规律排列时的书写方法;区别a与集合{a}
活动三:巩固练习素质提升 例1:用举例法表示下列集合:(1)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2)一元二次方程x2-5x+6=0的解集。解: (1){5,7,9};(2){2,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请同学上台黑板作答,并进行讲解 通过课后习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活动四: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探索研究:下面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方便吗?如果不方便,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1)不等式x-2<3的解组成的集合A;(2)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Q。 分组讨论思考,并尝试利用集合的列举法解答情境问题 运用列举法未能解决问题情境的问题,并引出集合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活动五: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发现:列举法不适合,但因为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x是小于5的数”,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不具有此性质,所以可以把集合A表示为:{x丨x是小于5的数}或{x丨x<5}。类似地,有理数集Q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是两个整数的商”,而不属于集合Q的元素不具有此性质,所以可以把集合Q表示为:{x丨x是两个整数的商}或描述法:一般地,如果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p(x)称为集合A的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可用它的特征性质p(x)表示为A={x∈I丨p(x)},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组成的。这种用特征性质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又如,集合A={x∈R丨x2-1=0}的特征性质是x2-1=0,它表示在实数范围内,集合A的元素都满足x2-1=0,满足方程x2-1=0的所有元素都在集合A内。注意:我们约定,如果x的取值集合是明确的,那么x的取值集合可以省略不写。例如,上述集合A也可写作{x丨x2-1=0},集合B={x∈Z丨x=2k,k∈Z}也可写作B={x丨x=2k,k∈Z}。问题情境提示:(1){x∈N丨x<100}。 分组讨论思考,总结规律,由特殊情况归纳推理出一般情况,探索集合表示方法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描述法思考:是否可以采用下面的写法?为什么?{x丨x<100}是否正确?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学会用归纳推理法解决数学问题,引出集合的描述表示法,纠正学生讨论总结过程中“集合特征性质”、“常识约定”等易错知识点
注意:一个集合的特征性质不是唯一的。例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性质。 平行四边形全体也可表示为{x丨x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通过实例,是学生掌握集合的特征性质的多样化的实质
活动六:巩固练习素质提升 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2)平行四边形的全体组成的集合;(3)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直线y=x上所有点的坐标组成的集合。解:(1){x丨x>3};(2){x丨x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3){(x,y)丨y=x}。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请同学上台黑板作答,并进行讲解 通过课后习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纠正学习过程中的偏差
活动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一)课堂小结(二)作业布置:A组1题(1)-(4);2题(1)-(4);
活动八:板书设计 集合的表示方法一、列举法 例题 小节 描述法 练习 作业三、注意
活动九: 教学反思(留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