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一:7.2.2 组合(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一:7.2.2 组合(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 题 7.2.2 组合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3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来源:“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二年级拓展模块(一)第七章;教材内容:包括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地位与作用:本章所要介绍的“排列”“组合” 与“计数”有关,同上述语句中对应词语的意义有区别.“计数”就是数事物的个数,这是数学学科发展的起点,也是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在学习的,可以说, 随着大家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我们的计数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排列”“组合”就是一种强大的计数方法..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一些概率与统计的知识,对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我们已经知道,事件的概率是一个数, 它描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古典概型与用频率估计概率,可以得到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但是,如果要解决一些更复杂的问题,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怎样通过统计数据来判断这类说法是否有道理?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
学情分析 16~18岁年龄段学生身心都有较大程度发展,情感更加丰富,认知发展变化迅速,逻辑思维、记忆能力逐步提高;2.通过排列知识学习,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元素抽取排列的另一种方法----组合;3.职业高考学生在初中学业水平中处于中下游,因此教学中需从实际生活实例出发,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性、串联性,在对比旧知识(排列)基础上引入组合的概念.
学习目标 1.理解组合的概念;2.学生运用自主探讨、合作学习,理解组合数公式,掌握组合数公式的应用,掌握组合数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组合与排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理解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掌握组合数公式的应用,组合数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组合与排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类比法
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预案;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标记预习中不清楚、模糊的知识点,准备笔记本;
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PPT、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问题导入(1)从甲、乙、丙 3 名同学中选 2 名去参加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另一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种不同的选法?从标有字母A、B、C、D的 4 个字母的小球中,取出 2 个排成一列,有多种不同的选法?(1) 甲乙,甲丙,乙丙,乙甲,丙甲, 丙乙;(2) AB,AC,AD,BC,BD,CD,BA,CA,DA,CB,DB,DC.)问题情境在北京、上海、广州 3 个民航站的直达航线之间,有多少种不同的飞机票价?(假定两地间的往返票价和舱位票价是相同的.)提问1:这个问题与7.2.1节计算飞机票种数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 3 个城市中选取 2 个城市.不同点:飞机票的种数与起点站、终点站有关, 而飞机票的价格只与两地的距离有关,与起点、终点顺序无关.提问2:你能列出所有飞机票的价格有多少种吗?飞机票的价格有如下三种: 北京———上海 (上海———北京) 北京———广州 (广州———北京) 上海———广州 (广州———上海) 思考并尝试利用初中所学知识解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
活动二: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分析 问题 2 可以看成从 3 个不同元素中抽取 2 个元素作为一组,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组.数学上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为组合问题. 抽象概括组合 一般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n)个元素作为一组,称为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想一想1排列与组合有什么异同点?相同点:两者都是从 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m(m≤n)个元素.不同点: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问题3 (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 2 名去参加一项活动,有多种不同的选法?从标有字母A,B,C,D的 4 个小球中,取出 2 个放在一个盒子里,有多种不同的选法?想一想2问题 3 与问题 1 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 3 名同学中抽 2 名同学,从 4 个不同的小球中抽 2 个球;不同点:问题 1 中的选法与抽出同学或者小球的顺序有关,而问题 3 中的选法与抽出同学或者小球的顺序无关.想一想3你能列出所有情况吗?甲乙,甲丙,乙丙; AB,AC,AD,BC,BD,CD.问题4 你能说一说排列与组合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吗 (1)从排列和组合的定义来看,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排列与组合的共同点都是从 n 个不同元素中抽取 m (m≤n)个元素.但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2)什么情况下,两个排列是相同的?组合呢?只有元素相同,顺序相同的两个排列才是相同的;两个组合只要元素相同,不论顺序如何,都是相同的.以问题 1 和问题 3 为例,我们以“元素相同”为标准分类,建立起排列和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观察分析:问题 1 中(1)的 6 个排列可以分成每组有 2 个不同排列的 3 个组合;的 12 个排列可以分成每组有 2 个不同排列的 6 个组合. 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讨论并解答“想一想1”中的问题讨论并解答“问题3”中的问题讨论并解答“想一想2”中的问题讨论并解答“想一想3”中的问题讨论并解答“问题4”中的问题 通过讨论,理解组合的概念 讲授中穿插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更利于课堂高效化;
第二课时
活动三: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试一试是否能像排列一样,也能找到计算组合个数的公式,从而便捷地求出组合个数?组合数类比排列数,我们引进组合数概念: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 表示.例如,从 1,2 这两个元素中,每次任意取出 1 个作为一个组合,那么它可以构成两个组合,即,即从 2 个元素中任取 1 个元素的组合数.从 3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2 个元素的组合数表示为;从 4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3 个元素的组合数表示为 . 想一想组合数与排列数的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组合数的计算公式.求从 4 个不同元素a, b, c, d中取出 3 个元素的组合数.从 4 个不同元素a, b, c, d中取出 3 个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的关系如下: 由上述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对于相应的每一个组合,都有个不同的排列.因此,求从 4 个不同元素中取 3 个元素的排列数,可以按照下面的考虑方法分两步完成: 第 1 步,从 4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3 个元素做组合,共有个,由上述对应关系可知; 第 2 步,对每一组合中的 3 个不同元素做全排列,每一组合对应的全排列都是个.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所以. 一般地,求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排列数,可以分如下两步完成:第1步,求从这 n 个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组合数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m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由此可得:组合数公式这里的 n ,m∈N*,并且 m≤n ,这个公式叫做组合数公式.因为所以上面的公式还可以写成另外,我们规定:. 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通过讨论,理解组合的概念 讲授中穿插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更利于课堂高效化;
活动四:巩固练习素质提升 例 1 计算及 .解 ;.例 2 从 10 名运动员中,选出 3 名参加比赛,则有多少种选法 解 实际上这是从 10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问题, 即也就是说,有 120 种选法.例 3平面内有 12 个点,其中任意 3 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任意 3 点为顶点画三角形,一共可画多少个三角形 解 因为平面内的 12 个点中任意 3 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任意 3 个点都可以看作一个三角形的顶点,求可画多少个三角形,就是从 12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3个元素的组合数,即.答:一共可画 220 个三角形.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根本区别在于,取出元素后是否要按一定顺序排列.元素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属排列问题;不需要考虑元素顺序,属组合问题.例4(1)从全班 50 人中选班委 7 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从全班 50 人中选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各一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解(1);(2)(小结: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根本区别在于,取出元素后是否要按一定顺序排列.元素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属排列问题;不需要考虑元素顺序,属组合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请同学上台黑板作答,并进行讲解 通过课后习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第三课时
活动五: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问题情境例1某小组有 7 人: (1)选出 3 人植树,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选出 4 人清扫校园,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解 (1);(2).即选出 3 人植树或选出 4 人清扫校园都有 35 种不同的选法. 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从 7 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出 3 个和选出 7-3=4(个)的组合数是相等的,即.想一想上述情况加以推广可得到组合数的什么性质 加比赛,有多少种参赛方法,就是求解从 10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 3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抽象概括定理1一般地,有如下定理:(n,m∈ N*, m≤n).证明 因为,,所以.这个性质也可以从组合的定义得出.从 n 个元素中取 m 个并成一个组合后,剩下的(n-m)个元素相应地也构成了一个组合,每从 n 个元素中取出不同的 m个元素构成不同的组合,剩下的(n-m)个元素同样也是不同的组合,并且这种对应关系是一对一的,所以有多少个从 n 个元素中取 m 个元素的组合,相应的就有多少个从 n 个元素中取(n-m) 个元素的组合,即(n,m∈ N*, m≤n).为了使这个公式在 n=m 时也成 立,我们约定:. 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1”分组讨论并解答“想一想” 通过讨论,理解排列数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讲授中穿插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更利于课堂高效化;
活动五:巩固练习素质提升 例 2 计算及.解 ;.定理2.证明 .于是.定理 2 也可以根据组合的定义和分类计数原理得出:从a1,a2,…,an,an+1 这(n+1)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组合数是.这些组合可分为两类,一类包含 a1,一类不包含 a1 .含有 a1 的组合是从a2,…,an,an+1 中取出(m-1)个元素与 a1 组成的,共有 个;不含 a1 的组合是从a2,…,an,an+1 这 n 个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组成的,共有个.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得.例 3 计算.解 由定理2,得:,由定理1,得.(本小题也可以先利用定理1,然后利用定理2来求解.)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请同学上台黑板作答,并进行讲解 通过课后习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活动六: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中P216 ——练习1./2.
活动七:板书设计 7.2.2组合组合的概念 练习 小结组合数公式 练习 作业 性质
活动八: 教学反思(留白) 教学反思包括5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