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通过实例展示与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在认识计算机的基础上,理解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工作原理,加深对各部分功能的认识,为下一步计算机互联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对应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对计算机硬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知识,日常生活中还无法熟练的选用合适的软硬件解决问题。三、教学核心素养培养1.信息意识:通过探究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硬件参数,能科学地评价计算机硬件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能指标。2.计算思维:知道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能够描述其工作原理。理解软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认识常见软硬件的功能,能够选择合适的软硬件解决问题。4.信息社会责任:能够根据需求提出合理化硬件采购意见,达成较高的性价比。针对需求合理选择软件,为不同工作人员的需求服务。四、教学目标1.知道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描述其工作原理。2.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认识其主要的性能指标。3.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类,区分各类软件的主要功能。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教学难点】理清计算机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六、教学准备1.硬件环境:网络机房。2.软件环境:PPT课件、合格性考试软件平台。3.教学资源:学案、课堂活动清单等。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通过快问快答小游戏,发现简单的计算人工可以实现,但是复杂的计算需要借助计算机计算。介绍计算机从ENIAC→目前常见的计算机→超级计算器的发展过程。不管计算机系统如何发展,其计算原理没有变化!【知识链接】1.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通过计算器计算过程中计算机需要完成的相关操作,讲解每一步操作计算机的相关硬件设备。2.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各个硬件设备之间是如何协调工作的?通过视频展示计算机各个硬件之间的协调工作原理。【活动一】根据计算机工作原理,将计算机硬件系统五个组成部分填入下图。【知识链接】3.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结合多媒体教学环境,寻找多媒体教室里的输入与输出设备。常见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摄像头、话筒。常见输出设备:显示屏、音响、打印机CPU与存储器存储器:存储计算机中的数据,又分为内部存储器(内存)和外部存储器(外存)。内存:内存条外存:硬盘、U盘、软盘、磁带、CD、DVD等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被称为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是用于加工数据的部件,可以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部件,负责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分自动、协调地工作。【活动二】根据机房电脑相关配件的参数,指出对应的配件名称和设备类型。【知识链接】5.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通过问题设问:计算机硬件组成好之后就可以开机使用了吗?从而引入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语言处理程序应用软件:办公软件、通讯软件、视频播放软件等。【活动三】利用合格性考试题库,完成计算机组成的相关练习。【分析讨论】根据合格性考试反馈结果,选取1-2名同学的练习情况,分析其错误点。【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课堂拓展】量子计算机的特点主要有运行速度较快、处置信息能力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等。与一般计算机比较起来,信息处理量愈多,对于量子计算机实施运算也就愈加有利,也就更能确保运算具备精准性。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