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向量的内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 能力与素养(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计算公式及其坐标表示 (3)了解平面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及向量的模、夹角的计算公式. (1)正确进行平面向量的内积运算,会计算向量的模及夹角的余弦值; (2)根据条件判断两个向量是否垂直; (3)通过相关问题的解决,培养计算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 难点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内积的概念及利用内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教材分析向量内积是继向量线性运算之后的又一重要运算,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应用十分广泛,还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可以说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熟知了实数的运算体系,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对几何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体会了研究向量运算的一般方法.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主动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学工具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情境与问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如图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了位移s.设力F与位移s的夹角为θ,怎样计算力F 对小车做的功呢?力F 在位移s的方向上的分力F1的大小为|F|= |F1|·cosθ.由于小车在分力F2方向上的位移等于0,故分力F2对小车做的功等于0,从而力F对小车所做的功就是分力F1对小车做的功,即力F 和位移s是两个向量,它们按照上式确定了一个数量W.为向量F 与向量s的“内积”或“数量积”.【设计意图】结合做功的实例进行引入,更加直观.(二)调动思维,探究新知如图所示,对于非零向量a和b,作,称射线OA、OB所成的最小正角为向量与的夹角,记作.当a、b同向时,;当a、b反向时,;当时, 称向量a与向量b互相垂直,记作.两个向量a、b的模与它们夹角的余弦值之积称为向量a和b的内积(或数量积),记作a · b,即由内积定义可知:.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内积为0,即0 · a=0.温馨提示对于非零向量a和b,当a、b同向时,;当a、b反向时,.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和b,由内积的定义有:探究与发现是否可以用向量的内积描述几何学中的垂直、长度与夹角?【设计意图】结合力做功引出向量可以相乘并且结果是数量,几个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可以视作向量内积的几何应用,探究与发现深化3个性质的几何应用.(三)巩固知识,典例练习【典例1】已知|a|=3,|b|=2, =60°,求a·b.解: a·b=|a||b| cos =5×6×cos 60°=15.【典例2】 已知|a|=|b|=2,a·b=-2,求cos的值.解: cos=可以验证,向量的内积满足下面的运算规律:(1)a·b=b·a.(2)()·b=(a·b)=a·(b).(3)(a+b)·c=a·c+b·c.【典例3】设|a|=4,|b|=10, =60°,问m为何值时,向量与向量互相垂直?解:由已知可得,,因此有要使向量与向量互相垂直,必须满足,即4m+200=0.于是,m=-5.因此,当m为-5时,向量与向量互相垂直.【设计意图】例1直接应用公式,例2是公式的逆用和几何应用,例3巩固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的应用.(四)巩固练习,提升素养【巩固1】已知|a|=3,|b|=2, =,求a·b.解 a·b=|a||b| cos =3×2×cos=3.【巩固2】已知|a|=|b|=,a·b=,求.解 cos=== .由于 0≤≤,所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五)巩固练习,提升素养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两向量夹角的范围与直线倾斜角的范围相同;(2)两向量内积仍是一个向量;(3)两向量a与b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b=0.2.已知向量m与n的夹角为,|m=3,|n|=2, =,求m·n..3.已知|a|=-1,|b|=+1,向量a与b的夹角为,求a·b.4. 已知|a|=|b|=2, =,求:5.已知|a|=3,|b|=2,a·b=-3,求cos.6.已知|a|=4,a·b=2,问m为何值时,向量与向量互相垂直?7.如图所示,某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装卸搬运作业”,用T形叉车把重400N的货物从仓库出库区搬运至20m外的装载点.若拉力F的大小为150N,方向与水平线成45°角,求拉力F所做的功.(六)课堂小结,反思感悟1.知识总结:2.自我反思:(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2)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3)你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注意或提升的地方有哪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七)作业布置,继续探究(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2.3;(2)书面作业: P36习题2.3的1,2,3,4,5.(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