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05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第05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有效地解读和理解数学信息,学会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比较两个量的大小得出结论的解题思路。 2.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初步渗透分类、一一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 点 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 点 在梳理归纳过程中,渗透分类、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4页表内乘法(二)例5,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 2—9 的乘法口诀,初步能够运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 由于学生处在解决问题学习的初级阶段,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画一画、圈一圈、语言叙述等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结构,从而建构运用乘加、乘减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小棒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汇报班级人数,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从而初步感知多种解题方法,为新课奠定基础。
课件出示情境图相关信息
谈话:同学们,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每组有多少人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一一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引导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几个几,把几个看成一组,有这样的几组。
3.揭示课题:二(1)班的同学们要去科技馆参观了,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呢?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看一看。板书: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一:数形结合,理清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本活动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搜集、解读信息和示意图、分析解题思路以及语言表达等,明确解决此类问题需要通过比较两个量来判断。通过用画图的形式表征思考过程,数形结合从多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头脑风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初步渗透化归思想。
一、合作探究,明确关系。
1.出示题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2.问题驱动
问题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问题2:怎么理解“坐得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问题3:你有什么疑问?
明确:已知“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一共32人”,只要将人数和客车座位数进行比较即可。如果人数<座位数,即坐得下,如果人数>座位数,即坐不下。
关键:求出客车座位数。
3.学生交流汇报;
二、数形结合,寻找策略。
1.看图懂意:
提问:你能想办法求出客车座位数吗?
2.自主尝试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画一画:独立思考后,把你的想法在图中圈一圈、画一画,并用算式表达出来。
②说一说:结合图示,在小组内完整地说出你的想法。
③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方法吗?怎样汇报才能让其他同学听懂你的想法?
3.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算式的含义,便于学生对乘法意义及算式含义的理解。
(1)例如:4×7+5
追问:①“4”“7”“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②4×7表示图中的哪一部分的座位?
③为什么后面还要“+5”?
先示范完整地讲解,再同桌互相说。
(2)反馈其他方法。(出示图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
提问:谁看懂了这幅图的意思?
(3)乘减:5×8-7
追问:这里的“7”是哪里来的?结合图示完整地说一说。
4.分类对比:
(1)我们来看看这几种方法,同学们利用了相同的信息,解决的相同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方法呢?
预设:因为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列出了不同的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上的几种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都是把这些座位每几个分为一组,看看一共有这样的几组,又有几个多余的,从而用乘法和加法去算出总数。
(3)这么多种方法,计算出的座位都是33个,32人能坐得下吗?为什么?
完善:32人<33个,答:坐得下。
(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2个2个地圈,4个4个地圈,5个5个地圈等求出座位数,但在解决过程中实质上都是先找出几个几,再用乘加或乘减计算,若是刚好,那就不加不减;若是有多余的就加上;不够的就减去。
强调:有序思考
5.自主检查:
(1)引导:刚才我们用多种策略解决了问题,结果真的正确吗?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检验吗?
(2)指明学生说检验方法:①再算一次;②一个个把座位数出来,等等
(3)回顾解题过程:审题→解决问题→检验
6.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在原题的基础上)
补充:如果一位家长想来帮忙,能坐得下吗?如果再来一位家长呢?
明确:客车最多坐33人,再多就会超载,我们要注意安全。
学习任务二:对比梳理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题由例题变式而来,一题多用,分别以“人数<座位数”,“人数>鸡蛋数”和“人数=座位数”三种形式呈现, 一步步加大难度,深入巩固,结合示意图灵活解题。
一、沟通联系,建立模型。
1.(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式一:
同学们来到科技馆的3D影院,观看科技影片,影院还有这些空座位,请问二(1)班的30位同学能坐下吗?还是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
预设1:
4×6=24(个)24+9=33(个)33>30,能坐下。
预设2:
4×8=32(个)32+1=33(个)33>30,能坐下。
3.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想法吗?
4.(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式二:
二(1)班师生参观完科技馆,打算坐火车去杭州动物园,火车头能坐8人,每节车厢坐6人,坐
得下吗?
二、对比沟通,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提问:对比这三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①:都用到了乘加或者乘减来解决问题。
预设②:都是把两个量进行比较。
预设③:这三道题目都有很多种解题方法。
三、小试牛刀
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右图中的鸡蛋够吗?
学习任务三:达标练习 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运算,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一本故事书60页,亮亮每天看9页,他一星期能看完吗?
2.每辆小轿车能坐5人,有6辆小轿车,32人坐,还差几个座位?
3.原来有多少个?
4.4个小朋友练习写大字,每个小朋友要写6个大字。现在他们各写了4个大字, 4个小朋友一共还要写几个大字?
5.买8顶帽子和一个游泳圈,一共花了60元。一个游泳圈多少钱?
【作业设计】
1. 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1-7题;
2. 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4× 7+5=33(人) 2×7+2×7+5=33(人)
30+2=32(人) 30+2=32(人)
33>32 33>32
答:坐得下。 答:坐得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