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米的认识》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八单元 信息窗二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1)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 (2)能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课标分析 (1)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是指能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能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是指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 “认识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烧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米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教学中充分利用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动手测量身高、比划1米长、排队、走路、实际测量等加深对 1 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学生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的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估计、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 目标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和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米和几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
信息技术 应用 1.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2.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3.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 ◎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情境建构 ◎ 其他( )
课前预学
1.测量下列图形各边的长度。 2.观察课本情境图,阿福要做一件长袍,师傅拿来尺子,在阿福身上测量后说“长1米”,而徒弟说“长100厘米”。到底是用1米还是100厘米呢?
课中展学
活动一:测量桌子的高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老师准备了直尺和米尺,请同学们量一量窗子的高度,用两种工具分别试一试吧,发挥小组优势,做好记录。 2.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3.为什么会出现同样的高度,量出的结果却不同的现象呢 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科学 为什么呢 4.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来 用直尺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直尺长的米尺来测量了。 1.学生利用两种工具进行测量及记录。 2.学生汇报。汇报预设如下。 生1:我们小组用直尺量桌子的高,量了10次,加在一起是97 厘米,用米尺正好是量一次。 生2:我们小组用直尺量得桌子的高是98厘米,用米尺正好是量一次。 生3:我们小组用直尺量得墙围的高是100厘米,用米尺也正好是量一次。 3.思考原因并汇报: 生1:因为用直尺量,要最很多次,每次测量的起点和终点就会有误差,所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2:用米尺量比较好,用我们的直尺量起来很麻烦,而且容易出错。 1.能明白老师的要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会友好的小组合作,尽力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在交流中指出同伴的错误。 4.根据评价量规,手势评价。
活动二:认识米,感受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刚刚我们使用了直尺和米尺进行测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将米尺和直尺进行对比,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也想说说,其实米是一个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表示,1米正好是100 厘米,而米尺的长也就是1米。 3.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那阿福的长袍的长度究竟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4. 1米= 100厘米 1.用来尺和直尺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2.学生拿出直尺和米尺学具,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 3.学生汇报预设如下。 生1:我是用直尺量来尺的,我的直尺是10厘米,在测来尺时正好量了10次,10个十是100,所以来尺的长度是100厘米。 生2:在测量桌子的时候,我们组用直尺正好量了10次,而来尺是量了1次,所以米是100厘米。 生3:我在来尺上发现了“m”,这就是米尺的单位吧! 1.分享小组声音响亮,答案有理有据。 2.能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 3.根据评价量规,手势评价。 4.体验整个操作的过程:知道 1米=100厘米。
活动三:联系生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请你说一说,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 2.师小结:我们要明确1厘米与1米的概念,并且要知道测量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来测量,如果是较短的物体用直尺来测量。 3.实际应用 方案一: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方案二: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小组人选一个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4.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 5.总结:米和厘米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长度单位,也是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两个单位的实际意义,在解决问题时合理运用。 1.说说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 生1:课桌的高度差不多1米。 生2:窗户玻璃的高度比1米高些。 生3:我的身高臂长比1米多一些。 生4:我走一步,比1米少一些。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测量 3.学生及时汇报测量情况 1.分享小组声音响亮,答案有理有据。 2.会倾听,思辨,补充和纠正别人的发言,有礼貌。 3.评价时能根据评价量表,表明自己的理由。 4.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厘米和米做单位。
课后延学
1.基础提升 把合适的答案圈起来。 (1)一棵大树高( )。 9厘米 9 9米 (2)数学书厚大约( )。 1厘米 10厘米 1米 (3)讲台高大约( )。 1米 1厘米 10厘米 (4)文具盒长( )。 2米 20厘米 2厘米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蜡笔长10( ) (2)一条裤子长大约1( ) (3)一幢大厦高65( ) (4)小朋友的胸围56( ) (5)一张课桌高80( ) (6)小红身高1( )35( ) 2.拓展练习 在○里填上“<”“>”或“=”。 2米○20厘米 2米○200厘米 4厘米○1米 40米○99厘米 3米○3厘米 600厘米○3米 35厘米+60厘米○1米 30米-10米○22米 3.联系生活、创新作业 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 (1)床长2( );黑板大约长4( );教室门大约高2( )。 (2)铅笔大约长18( );手掌大约宽7( )。 (3)小明的身高128( ),小红的身高1( )25厘米。 (4)旗杆高15( ),跳绳长2( ),钥匙长5(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目标——问题——归因——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