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能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能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3.培养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我班合唱照片。 师∶王老师打算把这张照片放大后挂在教室里,这里有三种处理方法。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老师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放大 (1)比较③和原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研究他们的关系呢? 引领学生答出长、宽、周长、面积……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引导、小结: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板书: 2 ∶ 1 前项 后项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2.理解缩小 (1)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3.联系比例尺,区分放大与缩小 4.学习例4 从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1)想一想:①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占了几格?放大后呢?②在画三角形时,你会先确定哪些边?为什么?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反馈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重点反馈三角形: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5)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知识巩固 先按4:1把下面的梯形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 尝试挑战梯形 四、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五、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