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圆锥的认识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 2.理解圆锥高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测量圆锥高的过程,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3.经历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讨论分析等过程,培养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积累活动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理解圆锥高的概念,学会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掌握圆锥侧面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圆锥模型、直角三角形硬纸、圆锥形的物体(圣诞帽、一次性纸杯(圆锥形状)、圆锥形橡皮泥等等)
教学过程
一.操作想象,导入新课 1.学生动手操作。 提问: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圆柱。如果给你一个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还会是圆柱吗? 学生猜想,可以利用手中的直角三角形硬纸进行操作验证。(网络画板演示) 追问:想一想,绕直角三角形的哪条边旋转也能得到圆锥? 2.寻找生活中的圆锥。 课件出示教科书P30有关圆锥的图片,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锥的立体图形。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揭题:圆锥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 二.自主探索,形成对圆锥特征的认知 1.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提问:关于圆锥,你想了解什么? 【学情预设】 ①圆锥的特征是什么? ②圆锥由哪些部分构成? ③圆锥和圆柱有什么不同? ④圆锥的高是什么?有几条? ⑤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认识名称,掌握特征。 (1)讲述: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学具,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研究圆锥的特征,并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表格。 小组活动后进行汇报。 【学情预设】 预设1:通过看、摸、数,我知道了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圆形的底面。 预设2:竖着放,圆锥不易滚动,而横着放,可以滚动。 预设3:我在比较不同的圆锥,发现大小不一样。 预设4: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圆和一个扇形。 预设5:与圆柱外形的不同点:圆柱有两个圆形作底面,圆锥只有一个底面,上面是一个顶点。 预设6:除了观察圆锥的面,我还知道圆锥有无数条高。…… 明确特征:圆锥有1个顶点,2个面。(板书:1个顶点 2个面:1个圆、1个曲面) (2)讲述:刚才有同学说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圆和一个扇形,老师这里有一个已经做好的圆锥,谁来剪一剪,让大家看看圆锥的展开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将展开图贴在学习任务二中。 提问:你通过剪圆锥还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 预设1:这条线就是扇形的半径。 预设2:扇形的弧就是圆锥的底面周长。 (3)小结:经过观察、操作以及交流,我们知道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的展开图的样子,下面让我们一起梳理一遍知识。 (4)(出示一组图片)请判断哪些是圆锥?是的打“√”。 3.研究圆锥的高。 (1)认识圆锥的高。 提问:在刚才的学习中,有同学说圆锥有无数条高,你同意吗? 追问:圆锥的高在哪里?指一指,说一说。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情预设】 预设1:认为从顶点到圆锥底面圆周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圆锥的高。 预设2:认为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小结: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底面圆周上任一点与顶点之间的距离不是圆锥的高。(出示课件) (2)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拿出一个圆锥模型,尝试测量圆锥模型的高。 (出示两种不同测量的方法)判断那一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要求:观看微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测量圆锥模型的高,完成后完成后说一说测量圆锥的高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的高有几条呢? 追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的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吗? 三.沟通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加深认识 1.比较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要求:(出示学习任务四)完成表格,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讲述:圆柱与圆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圆柱的一个底面的圆不断缩小,最后变成一个点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变成了圆锥。 2.拓展对圆锥的认识。 提问:如果我们从不同方向观察圆锥,会看到怎样的图形呢?如果我们将圆锥沿着底面直径切开,所得到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如果我们将圆锥沿着平行于底面的面切开,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播放微课:圆锥认识的拓展) 四.综合运用,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1“做一做”。 2.课件出示教科书“练习六”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有哪些收获呢? 阅读:教科书P33“生活中的数学”。 六.作业练习 课后完成作业练习中的作业。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