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圆锥的体积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经历“猜想与验证”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工地上出示圆锥形沙堆。 师:假期里,乐乐来到了爸爸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工人叔叔把沙子堆在一起时,沙子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圆锥的形状。爱提问的乐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呢”?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教师:那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 (2)圆锥的体积与哪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3)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2、实验探究 (1)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b、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或者用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里,看倒几次正好倒完。) c、交流: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观察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师: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数学家们早已验证了这一规律 (4)总结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 圆柱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3、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1)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师: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 尝试解答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当已知的不是底面积,而是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就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锥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我们找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回到刚才乐乐提出的问题,如果沙堆的底面直径为4米,高1.5米。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5吨,这堆沙子大约重多少吨? 2、一个用钢铸造成的圆锥形铅锤,底面直径是4 cm,高6 cm。每立方厘米钢大约重7.9 g。这个铅锤重多少克?(得数保留整数。) 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猜测、验证、交流,从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 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