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品。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前调查学生或者学生的家人接收快递的情况。师:我们所购买的各式各样的商品是怎样来到我们手中的呢?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谈到快递等等。师:其实物品在到达我们手中之前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准备的,其中快递也是物流的一种,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把物品运送到物流中心,所以那里每天都车来车往。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内容。(出示课题)师:请同学们看情境图,在车来车往的物流中心这里出现了哪些交通工具?(出示图一)生: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吗?学生读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信息的同时,教师利用触发器动态显示课件。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 1 :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预设 2 :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预设 3 :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一)问题 1: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 900米, 从车站出发经过 8分钟到达物流中心,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师:仔细读题,想一想求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求 8个 900是多少?师:很好,如何列算式?生:900×8=7200(米)师:这是应用题不要忘记书写单位和答。(板书 900×8=7200(米))问题 2:大货车每小时行驶 65千米,从西城行驶了 4小时到达物流中心,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师:仔细阅读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列式?生:就是求 4个 65是多少。列算式就是 65×4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竖式求出结果。生:结果是 260千米。问题 3: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75千米,从东城出发,经过 4小时到达物流中心,那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呢?师:如何让列算式解答?生:75×4=300(千米)(二)抽象概括,建立基本数量关系模型师:这些问题简单吗?那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你们发现什么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了吗?生:问题简单,但没有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师:没有发现没有关系,我们先把刚才解决 3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看课件。(出示课件)师:我们在求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时,用每分钟行驶的 900米×8分钟=7200米。求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时,用每小时行驶的 65千米×4小时=260千米。求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时,用每小时行驶的 75千米×4小时=300千米。师:所以这里的 8分钟,4小时叫做什么?生:时间。师:求出来的 7200米,260千米,300千米叫做什么 生:路程。师:很好,那像每分钟行驶 900米,每小时行驶 65千米,每小时行驶 75千米,我们就叫做速度。师: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速度(每分钟行驶 900米),写作:900米/分(板书),读作:900米每分,表示每分钟行驶 900米。那你现在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了吗?生:认识了。师:请同学们找出图片中的速度,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写一写。(出示课件)师:同学们的表现很棒,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速度时间和路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通过以下问题来解决。(出示课件)问题(1)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 900米,8分钟能行驶多少米?如何列算式生:900×8=7200(米)师:算是正确,结合我们刚刚学过的三个概念,想一想,算式中的 900代表什么?8代表什么?7200米代表什么?生:分别代表速度、时间、路程。师:那同学们能用数量关系式表达出来吗?生:速度×时间=路程师:很棒,接下来看第 2个问题。问题(2)摩托车 8分钟行驶 7200米,平均每分钟行驶多少米?如何列算式生:7200÷8=900(米/分)师:那同学们能用数量关系式表达出来吗?生:路程÷时间=速度问题(3)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是 7200米,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 900米,需要多长时间到达?生:7200÷900=8(分钟)师:那同学们能用数量关系式表达出来吗?生:路程÷速度=时间师:接下来让同学自己梳理一下三个数量关系式。(利用教具完成)师: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掌握的数量关系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何两个量都能求出第 3个量。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师:同学们,我们成功解决了物流运输中的问题,通过练习题我们巩固一下。(出示课件)基础练习:预设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问题。预设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问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引领分析。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2.全班集体评价。预设 1:路程÷时间=速度,列式:30÷2=15(千米/时)预设 2:路程÷速度=时间,列式:150÷50=3(小时)预设 3:速度×时间=路程,列式:85×7=595(千米)师:只要知道了两个量,根据关系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综合练习:走进生活,解决问题。(1)从甲地到乙地坐飞机需 18小时,飞机每小时行 73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周末爸爸带小明去爬山,小明上山的速度是 80米/分,他从山下到达山顶用了 9分钟。下山的时候为了看风景,下山速度是 9米/分,那么从山顶返回到山下要用多少分钟?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引领分析。独立完成,再交流汇报。四、小结师:同学们,我们成功解决了物流运输中的问题,这节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预设:1.知道了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2.知道了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它们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速度、时间与路程。课堂结束,谢谢大家。《速度、时间和路程》测评练习1、想一想,填一填。(1)乌龟一分钟爬 3米,它的速度是()(2)明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198米/分,表示()(3)人造卫星 4秒运行 32千米,它的速度是()(4)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米/秒,可以读作()2、请把“速度”“时间”“路程”填到下面合适的位置。(1)70×6=420(千米),表示求()(2)420÷6=70(千米/时),表示求()(3)420÷70=6(小时),表示求()3、先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再填写下表。4、走进生活,解决问题。(1)从甲地到乙地坐飞机需 18小时,飞机每小时行 73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周末爸爸带小明去爬山,小明上山的速度是 80米/分,他从山下到达山顶用了 9分钟。下山的时候为了看风景,下山速度是 9米/分,那么从山顶返回到山下要用多少分钟《速度、时间和路程》课后反思本节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98页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改写速度,建立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学关系,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整节课我分成了四个大环节:1、创设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一开始,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了关于网购货物邮寄这些熟悉的话题,让他们知道货物到达我们手里之前要经过物流中心然后由各种交通工具进行运输,然后我直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速度、时间和路程。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环境中。2、理解速度的概念及统一表示法:我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是速度。接着让学生了解到经常用到的单位时间就是 1时、1分、1秒等这们的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也叫做速度,从而概括出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就是速度。并讲解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并进行练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对速度的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算式,然后对应地找出算式中的三个量,很自然地就找出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一等量关系式。通过题目改编,得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通过基础练习,让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这 3个数量进行巩固认识和使用。应用题的设计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以上三个数量关系式。一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后也和几个老师进行了交流,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1)教学中一些环节处理的过于着急,比如速度定义的出示,可以在学生先试着说一说速度的定义之后,多举一些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让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2)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不多,放的不够。就像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没能放手让学生放手去自己研究和学习。 如果注意以上问题相信这节课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