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课前思考】1、如何将“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本课中来。2、教材只安排了石头这种不规则物体,仅仅提供了排水法,是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我加上了橡皮泥这种可塑性的物品可行吗?【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案。教材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求,而是先问学生“要测量石块的体积,你有什么方法?”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制定可行性的方案。接着出示淘气的测量方法——排水法,也就是水面升高了多少,石块的体积就是多少。然后向学生介绍测量石块体积的其他方法,让学生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学情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教学本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学目标】◆数学眼光: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多种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数学思维: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会解释排水法测量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数学语言:画图表示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数学育人:了解测量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水槽、量杯、长方体容器、不规则形状的石头、橡皮泥、黄豆、直尺、水 、马克笔【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入出示长方体箱子实物。估一估它的体积。如何验证?验证估的结果:纸盒(学生上台操作量出长、宽、高,用公式算出体积)像纸盒这样的物体,形状规范,我们称为规则物体橡皮泥和石头的体积可以这样验证吗? 形状不规范,不规则物体,怎么办?揭示课题并板书: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通过有趣的测量,看看如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估物体体积到验证体积导入,既能培养学生的量感,又能引起学生产生对探索新知的欲望,二、探索新知活动一:测橡皮泥的体积。学生先说方法。学生操作汇报:捏成什么形状?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少?老师追问:这个是准确值吗?原因?小结: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出:等积变形活动二:测石头的体积。1.抛出问题:石头还能像橡皮泥这样改变形状测体积吗?2.测量方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定出方案,全班汇报,点评。3.学生实验:(1)给出实验活动提示:每组派一人选器材。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学生汇报:预设学生有以下情况:方案一:用量杯。量出放入石头前后的体积,两个数相减:即用后来的体积(石头+水)-原来的体积(水)得到石头的体积 。方案二:(升水法)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高度,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体积公式计算出上升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头的体积了。引导学生说出上升部分的水是什么形状?让学生理解石头的体积借助水变形为长方体的体积(这个过程结合学生的汇报现场投屏直播)方案三:其它的降水法、溢水法学生测量数据与老师数据对比,探讨减少误差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做实验要有科学的态度,要让误差尽量的小。误差避免不了,但可以用细心、认真的态度让误差更小。【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的扎根在脑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收获的快乐。三、交流讨论,创新应用淘气用排水法这样测桔子的体积,可行吗?(出示前后图)学生讨论,优化方法。2.如何测一颗黄豆的体积?四、对比提炼,总结提升转化思想:同学们想到这些方案都是切实可行的,非常棒,那这些实验方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汇总出示:小结:都是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本学科的转化:转化的思想我们并不陌生,在过去学习中哪里用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跨学科的转化(1)语文:曹冲称象,将大象的质量转化成石头的质量。(2)物理:阿基米德就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想到了排水法,帮助古希腊国王测出了皇冠的体积。(课件播放视频:《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学过的诸多知识为例子,深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最后,数学史的导入是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五、板书设计附:学习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