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3 补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 能力与素养理解全集和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1)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维恩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2)会借助Venn图分析集合之间的补运算,逐步提升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学习重难点重点 难点全集和补集的含义 理解全集和补集的含义,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集合的最后一节,是本章知识、方法的汇总和升华,补集既是集合运算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又为学习逻辑用语、不等式证明、概率求解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交并集的概念,但全集的抽象度较高,补集的综合性较强,所以采用实例引入,以降低难度。教学工具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前面的同学登记表中, 设第一小组所有8名学生组成集合为U={1,2,3,4,5,6,7,8}.那么, 集合U分别与由共青团员组成的集合 {1,3,5,7,8}、由不是共青团员的学生组成的集合E={2,4,6}有什么关系?显然,集合N与集合E都是集合U的子集,那么,这两个子集即集合N与集合E又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引出新知。(二)调动思维,探究新知研究某些集合时,如果这些集合是一个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这个给定的集合称为全集,通常用字母U表示.在研究数集时,通常把实数集R作为全集.“情境与问题”中, 第一小组8名同学组成的集合U={1,2,3,4,5,6,7,8}就是这个问题中给定的全集.前面的同学登记表中,不是共青团员的学生组成的集合是E={2,4,6}.集合E的元素都属于全集U但不属于共青团员组成的集合N ={1,3,5,7,8}.一般地,如果集合A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则由集合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在全集U中的补集,记作 UA.即 UA={x|x∈U且x A}.“情境与问题”中,不是共青团员的学生组成的集合 E={2,4,6} 就是共青团员组成的集合 N={1,3,5,7,8} 在全集U={1,2,3,4,5,6,7,8}中的补集,即 UN= E.集合A在全集U中的补集可以用Venn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设计意图】归纳概念,强调符号书写规范,文氏图帮助学生数形结合思考问题,提升直观想象核心素养(三)巩固知识,典例练习【典例1】设全集U={x∈N|x<7},集合A={1,2,4,6},求 UA.解 因为全集U={x∈N|x<7}={0,1,2,3,4,5,6},所以集合A={1,2,4,6}的补集为 UA={0,3,5}.【典例2】设全集U= R,集合A={x|-2≤x<1}.求 A.分析 将集合A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图中阴影部分即为集合A的补集.解 UA={x|x< 2或x≥1}.温馨提示用数轴求补集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四)巩固练习,提升素养【巩固1】设,,.求及.分析 集合A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而且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解 ;.【巩固2】设U=R,,求.分析 作出集合A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五)巩固练习,提升素养1. 设全集U={x∈N|x<5}, 集合A={0}, 求 UA.2. 设全集U=R, 集合A={x|x>1} , 求 UA3. 设全集U=R, 求 U Q.4.已知全集U={三角形}, 集合A={直角三角形},求 UA.(六)课堂小结,反思感悟1.知识总结:由补集的定义可以推知, 对于任何集合A, 有(1) A∩ UA= ; (2) A∪ UA =U ; (3) U( UA)=A.2.自我反思:(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2)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3)你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注意或提升的地方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通过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有更清楚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七)作业布置,继续探究(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1.3.3;(2)书面作业: P27习题1.3的5,6.(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