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生活中的比 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生活中的比 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生活中的比。(教材第69~71页)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课件、附页图2。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课件出示:教材第69页情境图)
生1:图B比较像,因为图C太胖了,图E又太瘦了。
生2:图D也比较像。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几张图片分成两类,图A,B,D是一类,其余的是另一类。借助附页中的图2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在小组里研究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发现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长和宽的2倍。
我发现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所以它们比较像。
……
师: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生活中的比”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设计意图:可以把课堂中一些只需浅层思维的探究活动提前完成,这样既为课堂上充分的合作交流留足时间,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目标会更明确。这样真正实现“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意识。】
师: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如6÷4写作6∶4,读作6比4。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是6∶4的比值。(板书:6∶4=6÷4==1.5)
师:你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教师介绍:
(1)“漂亮的黄金比”,人们经过研究发现,长和宽的比大约是1∶0.618的长方形看起来美观、漂亮。这个比叫作黄金比,这样的长方形被称为黄金矩形。“黄金比”被广泛运用于绘画、摄影、建筑等许多领域中,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美。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就是五星红旗,它的长和宽的比是固定的,均是3∶2。
师:你能说出下面各比的含义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试一试”图)
生1: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比2,意思就是1份甘蔗汁2份水,2份甘蔗汁4份水……水总是甘蔗汁的2倍。
生2:树高和影长的比是6比3,意思就是树高是影长的2倍,影长是树高的。
师:你能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试一试”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理解:速度是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单价是总价和对应数量的比。
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有经过操作,才能内化成技能,练习题的设计,必须在保证一定量的前提下,着重质的研究,要使学生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生活中的比
 6  ∶  4  =6÷4==1.5
前项 号 后项 比值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的过程,完善认知结构。
2.结合“黄金比”使学生认识到按照每种规格做的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这样看起来是最美丽的。让学生感受黄金比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比”的魅力,同时也使健康、爱国等教育在数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