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科书 书 名:数学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结合已有经验,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运用。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提高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到数学王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什么关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通过连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自然导入新课,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理解乘法的意义。 师: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道题:每个花瓶里插三枝花,四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读完这道题,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有了一些思考。接下来就请你把你的思考过程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的主题图)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解答过程。 预设1:用加法:3+3+3+3=12枝。 预设2:用乘法:3×4=12枝。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很棒,加法计算和乘法计算都是可行的,只不过用乘法会更加简便。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两个算式,你能否快速算出这两个加法的结果? (课件出示:5+5+5+5= 和12+12+12+12+12=) 预设1:把加法转化成乘法计算。 师:看来大家对于加法乘法都有着很深的了解,那么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呢? 预设1:求几个几的运算就是乘法运算。 预设2:加数都相同时的加法就可以用乘法计算。 (2)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师:同学们太棒了,你们对乘法运算的理解都很深入。就像大家说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课件出示乘法的意义)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算式,你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介绍。(课件出示乘法各部分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解决“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结合情境改写乘法算式。 师:通过刚刚的研究,相信你们对乘法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题目,你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成除法应用题呢? 预设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预设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几枝? (2)理解除法的意义。 师:与第一小题相比,第二、第三小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计算呢? 师:再回顾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1:我发现12是乘法算式中的积,除法是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预设2:我有补充,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间的关系,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所以我觉得除法也是乘法的逆运算。 (课件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你想一想,写一写。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课件出示除法各部分关系) (4)认识有余数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可以举例说明,比如60÷7=8余4,计算一下发现7×8=56,再加上余数4,结果正好等于60,所以,我知道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预设2:我还发现用被除数减余数的差再除以商就等于除数。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学习加、减法的经验和对除法意义的感性认识,以解决第(1)、(2)、(3)题为基础,通过比较和知识的迁移,弄清楚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从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出发,思考、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不仅利于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认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5)有关0的运算。 师:发现同学们总能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那现在老师就请出一位大家的老朋友:数字0。 介绍生活中的0。 师: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吗?请你具体描述一下这些运算。 预设1:我知道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 预设2:我还有补充,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师:为什么除以的是一个非0的数,0能不能做除数呢?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获得“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这个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P6“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写出得数。 (2)指名学生汇报,说出依据。 2.教科书P8“练习二”第6题。 (1)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2)指名学生汇报,说出算式。 3.教科书P8“练习二”第9题。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对错。 (2)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每道练习题,练习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解释说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