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情境导入。 师:今年的3月12日,学校组织了全校同学进行植树活动。这是当时的植树留念,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定律 1.整理问题,明确研究任务。 (1)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 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参加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挖坑、种树的比抬水、浇树的多多少人 2.探究乘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定律。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前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自己思考,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教师板书:4×25=100(人)25×4=100(人)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有加法交换律的推导经验,所以可以很快发现结果相同,因数的位置不同。 教师接着板书:4×25=25×4 (2)举例验证。 ①师: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 解答后看一看,你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吗 生:2×25=25×2 ②师:是不是所有的乘法计算都有这样的规律 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举例后小组交流。 (3)归纳概括。 师:观察大家交流的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积不变。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用这句话来说明我们发现的一个乘法运算规律,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它和加法交换律非常相似,只不过是把加法换成了乘法,我们叫它乘法交换律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你的观察能力真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师:你们是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的呢 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适时板书) 有了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用a×b=b×a来表示。可能还有少数学生会用别的符号表示,也要予以肯定。 师:用字母表示的方法既清楚又简单,为了统一,我们用a×b=b×a来表示乘法交换律。这里的a和b可以是什么数 师生交流总结:a和b可以是任何数。 师:在乘法交换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数没有变,运算顺序没有变化,都是从左往右计算。
3.探究乘法结合律。 (1)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后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P25例6,你能发现另一个乘法定律并表示出来吗 课件出示教科书P25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①(25×5)×2 ②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算法①是先算一共要种多少棵树,算法②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水多少桶。思路不同,但是得数相同,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25×5)×2=25×(5×2) (2)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在三个数连乘的式子里,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是一样的。 (3)师: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中,这样的规律都成立呢?怎样验证的 (4)师: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有了自己的发现。我们怎样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呢 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适时板书) 生1:可以借鉴加法结合律的表示方法。我用(a×b)×c=a×(b×c)来表示。 生2:这个规律很像加法结合律,都是改变它们的运算顺序,但是最后的得数不变。我看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吧。 师小结:老师为你们的概括能力点个赞。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在乘法结合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括号的位置不同,改变了运算顺序。数的位置不变。师:根据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同学们是否进一步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了呢?生1:交换律是指 交换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生2: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加(相乘),先算前两个数,或者先算后两个数,和(积)不变。 师:看来同学们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了比较深的了解,那我们来牛刀小试一下吧。 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 1.请同学们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填一填。 96×35=35×( ) 30×6×7=30×(6× ) ( )×( )=a×48 (60×25)× =60×( ×8) 34×( )=52×( ) 125×(8× )=(125× )×14 2.怎样方便就怎样计算。 ①123×4×25 ② 125×2×8×25×5×4 ③24×25 ④ 56×125 ⑤ 125×5×32×5 3.希望小学共有25个班级,每个班有42人,六一节学校打算给每一位同学发放4包小饼干,学校应该准备多少包饼干呢? 4.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以下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过程。 3cm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了解了乘法中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几个数相乘,先算前几个或者先算后几个,积不变。我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使得想要的数凑整,从而使得运算更简便。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