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克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第一课时,本单元讲学习克和千克以及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克上,学习一克有多重并能用天平来称1克东西。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用到质量计量单位的情况,对克和千克有听说,但并不了解,结合生活中体重,购物等情境开展教学、同时体会1克有多重可结合具体的物品,学生动手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量单位克,初步了解质量测量工具:天平。2、过程与方法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感受1克有多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数学运用于生活,培养热爱数学的心。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体会1克有多重教学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设置情境,调动经验出示商品标签上的信息:1桶洗衣液重5千克1袋饼干重110克白砂糖每袋重500克问题: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的后面都有一个单位:“克”或“千克”。师: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有轻有重,“克”和“千克”就是人们常用的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师: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克”的知识呢 预设:计量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心中有秤,建立标准(一)认识天平,建立“1克”的观念1.认识天平。介绍天平的主要构成。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称量一枚2分硬币)。通过称量发现:1克大约有一枚2分硬币那么重。2.建立“1克”的观念。同学们,请你把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一下,1克大约有多重 预设:我感觉1克重的物体很轻。放在手心里,感觉轻飘飘的。反复体会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觉,寻找生活中质量接近的物品。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吧!交流汇报,预设:两枚曲别针;三根小棒;两粒花生米;五粒黄豆。再次掂一掂这些物品,记住1克重带给我们的感受。3.练习。估计一下一根羽毛、一包纸手帕、一个卷笔刀和一个曲别针,哪些比1克轻。方法总结:以2枚曲别针的质量做标准,进行比较。(二) 认识“10克”1.估一估1包纸手帕有多重。称一称进行验证。得到结果:1 包纸手帕重10克。2.寻找生活中的“10克”。活动建议:(1)找一找、称一称: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0克。(2)掂一掂,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预设:1小包山楂片;1袋花椒粉;1袋酵母粉。掂一掂这些物品,记住10 克重带给我们的感觉。(三) 认识“100克”提出问题:同学们,有谁知道10小包这样的山楂片有多重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我可以用秤称一称。1小包山楂片重10克,所以10小包山楂片重100克。师:我们可以通过一小包山楂片的质量推算出10 小包山楂片重100克。100 克到底有多重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活动建议:1.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是 100克。2.称一称,进行验证。3.掂一掂,把这种感受记在心里。预设:1个偏小的橘子;2个鸡蛋;1袋美味瓜子。请你再次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预设:100克的物品放在手里感觉有点儿重。100克的物品比1克和10克的物品重多了。回忆交流,课后活动总结: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生活中称量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克”作单位,通过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我们用心感受了1克、10克和100克到底有多重。课后请你在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它们有多重。六、板书设计克的认识克(g)1克七、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