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选择生活素材,培养应用意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都是选择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展开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的。例如,本单元以买书购物情境为背景引入教学,将计算融于这个现实背景下,分别引出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等教学活动。通过将学生置于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使小数计算成为一种学习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计算,促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二)调动已有经验,实现知识迁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在本册教材种学生还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打下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例如,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例 1、例 2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而例 2学习的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以例 1学习的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为基础的;例 3是从一步小数加减法计算发展到两步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就能以例 1、例 2知识为基础,尝试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迁移、类推,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运算水平,体会到算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并为后面例 4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使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联系,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知数学活动经验,促动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者,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接触了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理解了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但是计算的都是小数位数相等的加减法,列竖式时并不容易发生错误。这一课接触的就是小数位数不对应,也就是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的小数位数不一样多的计算。尤其是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少的小数减法。这是学习小数减法的难点。教材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探索算法;第二层次是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数在 9到 1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探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这部分学生已掌握了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在原基础上做铺垫。从本册学习内容来说,本单元知识是四年级下册八个新授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而本课内容又是今后学习小数混合运算、小数运算定律的基础。教学时,让学生应用迁移的学习方法探究出小数加减法的的计算方法,增强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常买东西的经历。小丽和小林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新华书店购买图书。爸爸可是书迷,一下子就挑选了159元的《四大名著》,妈妈也买了一套 176元的《十万个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 71 页的情境图)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汇报:爸爸和妈妈一共用了多少元 爸爸比妈妈少用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黑板板演。交流:159 +176= 176-159=集体订正。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谁来说一下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整数的加减法学得真不错,爸妈妈又遇到了困难。小在书店买了哪些图书呢 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设计意图:交流学生的购物经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本课主题。了解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为解决问题作铺垫。从整数四则运算问题的解决到小数问题的解决,巧妙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为断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学习例 1(课件出示例 1)1.师提问: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回答:两本书一共要多少元 《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 指名回答:6.45+4.29 6.45-4.29引入: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2.尝试计算:6.45+4.29,6.45-4.29分别等于多少呢 (1)你想列竖式试试吗 学生尝试计算,在小组里交流。汇报交流加法竖式计算。6.4 5+ 4.219=10.7 46.4 5- 4.2 9= 2.1 6(2)展台边展示边讲:6.4 5+4.2.9=10.74把数位对齐,从百分位加起,百分位相加得 14,在百分位写 4向十分位进 1。十分位相加得 6,加上百分位进来的 1,得 7。个位上相加得10,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个位写,向十位进 1。(3)其他学生补充。错例展示:找找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4)关于小数加法计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汇报交流减法竖式计算。6.45 -4.29=2.16(1)展台展示,同时讲解。首先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然后从百分位开始计算起。百分位 5减 9不够,到十分位退一作十,15减 9得 6,十分位 4被借了1,还有 33减 2得 1个位上 6减 4得 2,最后点上小数点,得 2.16。(2)其他学生补充:我感觉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只是要注意小数点对齐就行了。(3)错例展示:找找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4)那关于小数减法计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请学生汇报:首先要注意小数点对齐,其次要注意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作十。(二)学习例 2(课件出示例 2)1.师:刚才我们帮助爸爸妈妈和小丽解决了购书中的数学同题,今天我们来看小林遇到什么问题。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可以求哪些问题 小林买了《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请学生汇报: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元 《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元 《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6.45 +8.3= 8.3-6.45=师:还是小数的加减法,你能计算吗 (设计意图:继续刚才的学习情境,保持学习的连续性,也方便知识的还移。同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提问,教师及时捕捉问题,提供信息,引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2.尝试计算。(1)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尝试列竖式计算。(2)小组说明自己列竖式的计算方法。3.汇报交流加法竖式计算。(1)展台边展示边讲。6.4 5+8.3=14.75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以后,百分位上只有 5,就直接写下来,十分位 4加 3得 7,个位相加得 14,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个位写 4,十位写 1。(2)其他学生补充。(3)错例展示:找找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4.汇报交流减法竖式计算。(1)展台展示,同时讲解。8.30 -6.45=1.858.3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字,怎么计算 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就和昨天的减法计算一样。(2)其他学生补充:我感觉这个 0可以想在头脑中不一定要写下来。(3)错例展示:找找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5.比较总结。师:(1)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2)你认为小数加减法计算要注意什么 (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4)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 三、巩固应用(一)预习答疑对课前预习的习题,让学生先在组内相互答疑。对于确有难度的汇报到全班,教师要有针对性给予解答。(二)教材习题1.完成教材第 72 页“做一做”第 1、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交流,教师讲解。完成教材第 7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选作 3题,指名汇报。2.完成第 74页练习十七第 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正误。3.课件出示第 75页练习十七第 6题。指名说说错在哪里。(三)课堂作业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探讨与反思例 1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例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尝试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时,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得很好。对于算理,如果有学生把 6.45元和 4.29元看成 645分和 429分来解答,这其实是把整数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的最佳方案,要能把握住,并及时引出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在尝试练习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对于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这个也要强调,要求学生能自觉地去化简。最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及时检查验算的习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位数相同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其中难点是计算小数减法时,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的减法,包括整数减一个小数。课堂延续上节课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加减法知识的系统性。接着通过让学生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教学中,我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新知。利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