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表格式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数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角的度量》表格式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数学

资源简介

角的度量
——图形与几何领域
课题 角的度量
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本节课的学段目标是: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课标分析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是指不能脱离生活情景去单独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务必要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来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加强直观感受,打好基础。否则四年级、五年级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会成为空中阁楼。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即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感知到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与此同时,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学生应该是在理解了这个定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准确描述这个定义。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学生知道平角和周角是由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经过旋转,转到两个特殊位置时所形成的,小学阶段并不需要孩子能够准确描述这个概念,但是需要学生知道这两个角是如何来的。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的大小比较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大小,需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的是一副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起来。借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形成的角有多大”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为了让学生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能认识量角器,会度量角的大小,会利用量角器画角,掌握周角、平角及角的分类。教材共提出了3个问题。 问题1:铲斗臂形成的角有多大? 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一是展示了学生不现中的量角方法,引出量角器;二是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的组成;三是展示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师在引出量角器之前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也可以小组合作比较出铲斗臂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量角,产生要统一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引出量角器。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先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说一说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借助学生的认知基础再来介绍量角器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在借助课件演示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180度的由来,对量角器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通过观察与教师的讲解强化,理解记住的。 问题2:你会画一个40°的角吗? 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并不代表可以顺利画出一个规定的角。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是一定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强化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的。 问题3:铲斗臂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 活动角的引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二年级时学角时已经接触过了,钝角、直角和锐角的大小比较学生已经掌握了,但是平角和周角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旋转活动角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1.学前检测 (1)你有哪些测量角的方法? (2)你知道量角器吗?你知道量角器有什么用吗? (3)除了钝角、锐角和直角,你还认识其他的角吗?所有的钝角都一样大吗?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吗?所有的锐角都一样大吗? 2.学前分析:通过课前调查及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是了解了皮毛,没有系统的认知。学生二年级学过的角,认知相对比较清晰。因此,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前预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
学习 目标 1.我能认识1度的角,我能正确地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2.我通过尝试、比较、交流和探索,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3.我通过亲身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学思想方法,培养敢于挑战、勇于尝试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制作简易量角器过程中学会度量角的方法,认识1度的角。 学习难点:掌握正确度量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量角器、活动角; 学具: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信息技术 应用 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 ◎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情境建构 ◎ 其他( ) 备注:仅勾选核心内容,每项不超过3项。
课前预学
(一)一天角的王国里发出了争吵声,(两个相差很小的角:∠A和∠B )∠A说我大,我应该当大王。∠B说我大,我应该当大王,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了起来。同学们,他俩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们来度量角,当一次法官来帮他们断这场官司。 我会画图分析: (1)我发现( ) (2)根据自己的分析过程思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中展学
活动一:展示预学成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发给每人一张画有∠A 和∠B的问题单。问:你有办法知道∠A和∠B分别多大吗 2.教师小结:你们真善于思考,想出这么多比角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只能比出谁大,但到底是多大 1.学生操作,交流方法。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有的……有的……还有的…… 2.生生间互动质疑纠错 3.借助书上的试一试的测量,试着说说量角器的摆放以及读刻度的方法。 1.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学生是否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做出判断; 3.汇报时声音是否响亮,回答是否有理有据。 4.评价时能根据评价量表,表明自己的理由。 1
活动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认识计量角的单位和量角器 介绍角的度量单位:一个圆被平均分成360份,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一度,记作:1°,(板书:1度,记作1度)。 这一周就是360度。顺利引出周角=360度(板书)。 引进量角器:演示并告诉学生,将教具一半移走。剩下的一半加上刻度,就制成了现在的量角器。请大家拿出量角器观察,再与同伴交流“你从量角器上都看到了什么 ” 3.小结: (1)有180个小格,一格是一度,共180度。板书:平角=180度。 (2)有中心点和零刻度线 (3)读数有两种排列方式。 1.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思考方案。 (2)建立10度、30度、45度、60度、120度、150度的表象,为后边的练习打基础。 (3)借助肢体语言演示角的大小。 2.小组合作 组内依次交流自己的想法, 进行简要记录,用红笔订正。 1.学生是否能用语言准确描述量角器的组成。 2.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判断出平角和周角,并能区别这两个角的不同。 3.学生是否掌握了一种或者两种量角器读数方法。
活动三: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边操作边介绍,教师协助操作,逐步引导,最后精辟归纳出量角的一般方法: (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即点与点重合。(板书) (2)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即边与边重合。(板书) (3)读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内圈的度数;若角的一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的度数。 1.说说量角器的摆放以及读刻度的方法。 2.小组交流方法; 3.全班交流。 学生是否能够在使用量角器的过程中,一边描述量角的步骤,一边使用量角器,做到知行合一。
课后延学(作业)
1.必做: 读出每个角的度数。 2.选做: 测量下面每个角的度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目标——问题——归因——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