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信息窗一《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课题 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小学青岛版五四制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与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步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学情分析 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如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 一方面,学习分数,特别是学习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以质数、合数的概念为基础,同时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能使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目标确定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铅笔、橡皮、尺子、练习本信息技术应用 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 ◎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情境建构 ◎ 其他( ) 备注:仅勾选核心内容,每项不超过3项。学习活动【课前预学】 任务一: (1)用乘法算式怎样找因数? (2)用除法算式怎样找因数? 1.根据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5×8=40 36÷4=9 任务二: (1)因数的特点有哪些? (2)倍数的特点有哪些? 2.18的因数有哪些? 6的倍数有哪些?(至少写5个) 任务三: 3.用边长是4分米的小正方形瓷砖铺成大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可以使多少分米?(至少写5个)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课中展学】课前谈话:(5分钟) 通过电视剧《家有儿女》与学生进行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体会 相互依存的意思。 课件出示队形要求,总结排列方法,通过算式描述出两个数的关系,引出课题《因数与倍数》活动:(25分钟)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4.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根据乘法算式,学生会说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2. 通过乘法算式找到了12所有的因数, 3.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尝试找谁是谁的因数;通过乘法算式找到因数的特点。 4. 学生在除法算式中尝试找谁是谁的因数;通过除法算式找到倍数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对数据进行分析 2.严谨表达,勇于质疑。【课后延学】基础巩固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7×6=42 13×5=65 56÷8=7 63÷3=21 2. 拓展提升 用边长是6分米的小正方形瓷砖铺成大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写出4个)【活动意图】 在探索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感受代数的应用价值。【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