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信息窗三《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信息窗三《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四年级下数学第七单元信息窗三《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分别计算简单的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本课是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只有相同的分数单位才能相加减。教材非常注重通过直观图与算式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通过观察、分析、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是学生形成运算技能的前提。 课标分析 算理:顾名思义,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算法:算法是指计算思路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通过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并归纳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3)通过对知识间的联系的探究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材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数的计算分为 整数、小数、分数三个阶段完成,随着数概念的建立,数的计算逐步展开。分数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数的计算的最高阶段,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正是这最高阶段的开始。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七单元信息窗3的内容。它上承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下启“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学习这部分知识,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沟通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联系。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因数和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约分这些知识,掌握了整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学习 目标 1.能够熟练说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经历观察、对比的过程,形成知识迁移、类比推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算法的多样化与简洁性。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多媒体课件 知识能力准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信息技术 应用 1.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2.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3.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 √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情境建构 ◎ 其他( ) 备注:仅勾选核心内容,每项不超过3项。
课前预学
预习课本信息窗3,完成以下内容。 1. += += 2- + = - = 2. 简便计算 123+45+55 1000-67-33 458-159-58 204+78+96
课中展学
活动一:第一小组剪纸情况统计(学习同分母分数的连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借助情境图,带领学生欣赏剪纸作品。 根据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关注学生能否正确提炼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王芳、李军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一关键问题 解决连加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你能尝试列式并计算吗? (3)你是怎么计算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开始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①先算王芳和李军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再与刘虎的作品占了几分之几相加。②直接将三人的作品数相加。 5.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发现:求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这三者的和。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将学生不同做法集中展示。 (3)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思考:对比一下,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小结:三个分数直接相加,计算更简便。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随机巩固。 根据第一小组剪纸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再提一个用分数连加解决的问题,独立完成。 解决连加问题 先独立尝试列式解决。 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计算方法,选出代表汇报交流你们的想法。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发现:求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这三者的和。 (2)将学生不同做法集中展示: (
方法一:分两步列式:
+
=
+
=
) (
方法二:
+
+
=
=
) 能够准确找出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能够准确列出算式,并能清晰流畅的解释算式是怎么列出来的。 能够独立算出算式的得数,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分母分数连加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连加的算法。 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严谨表达,勇于质疑。 能够熟练利用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二:第二小组剪纸情况统计(学习同分母分数的连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解决连减问题 根据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3.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 4.全班交流,引导评价质疑。 对于方法一,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时,1可以用假分数表示, 1化成分母是9的假分数,这样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就可以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因为分母相同,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对计算结果的处理,引导学生要化成最简分数。 对于方法二,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小结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提醒学生注意“1”的改写和计算结果要约分的问题。 6.随机巩固。 根据第一小组剪纸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再提一个用分数连减解决的问题,独立完成。 1.先独立尝试解决 2.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计算方法,选出代表汇报交流你们的想法。 (
方法一:
把第二小组剪纸的总数看作
单位“1”,用“1”连续去减。
1-

=
-

=
=
=
)预设: (
方法二:
先算花鸟和人物共占剪纸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用
单位“1”去减。
1-(
+

=
-
=
=
) 1.能够准确找出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能够准确列出算式,并能清晰流畅的解释算式是怎么列出来的。 3.能够独立算出算式的得数,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分母分数连减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连减的算法。 4.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严谨表达,勇于质疑。 5.能够熟练利用同分母分数连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三: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探究没括号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王芳和杨华的作品比李军多占第一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 2.引导学生交流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预设1:根据整数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的。先算+ ,求得的和再减去。 预设2:它表示的意义就是1个加上4个然后再减去2个是多少。所以先算(1+4-2)得出的个数是3,然后再算3个是多少。 3.引导学生注意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小结: 不带括号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跟整数、小数是一样的,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运算。也可以利用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来进行计算。 对比两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势,逐步培养优化的思想方法。 5.探究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运算的时候有括号要算小括号内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6.随机巩固。 根据第一小组剪纸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再提一个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独立完成。 1.探究没括号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展示自己的算法。 2.探究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展示自己的算法。 1.能够准确找出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能够准确列出算式,并能清晰流畅的解释算式是怎么列出来的。 3.能够独立算出算式的得数,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法。 4.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严谨表达,勇于质疑。 5.能够熟练利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延学(作业)
基础训练(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等)
拓展练习(本节课实验的复习、相关实验的回顾) 有一根毛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全长的,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 联系生活、创新作业(生活中本概念的应用与解析) 爸爸买来一个蛋糕,爷爷和奶奶一共吃了蛋糕的,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剩下的淘淘全吃了。 淘淘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如果奶奶吃了蛋糕的,那么爷爷吃了几分之几? (3)如果奶奶吃了蛋糕的,那么奶奶和爸爸、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目标——问题——归因——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