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表格式 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表格式 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资源简介

课题 第六单元相关链接《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本节课的学业要求是:能利用方格纸按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图形的运动的教学提示:借助方格纸,引导学生按给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前后图形的变化,感受比例尺的意义,加深对比、比例尺的理解。 2.课标分析 为落实课程标准中“能利用方格纸按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这一教学目标,教材在学习比例尺后编排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即把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度的比为2:1。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关于放大和缩小的情境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认识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教学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教材以方格纸的形式,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整个教材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展,也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比例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要学生体会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和比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但今天学习的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指它的每一条边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变化,学生在具体的放大或缩小的情境中通过探究、交流、汇报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例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学习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和缩小的图形,并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经历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掌握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方格纸、直尺、彩笔
信息技术 应用 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 ◎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情境建构 ◎ 其他( ) 备注:仅勾选核心内容,每项不超过3项。
课前预学
观察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学生回答。 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中展学
活动一:交流预学成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观察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结合学习单回答问题。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
活动二:感受变化,动手尝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课件出示图片。哪一张是小狗放大的图片?为什么? 2.把两张图片放到格子里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展示学生画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发现。 1.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小结:放大后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长、宽、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对应边的比是2:1。 2.练习学生操作,学生说出做法。 方法1: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原来的长方形长6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放大2倍后,长12个单位,宽6个单位。 方法2: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两条直角边分别长6个单位、10个单位。 1.能发现并描述放大后图形与原图形的特点和区别,如: (1)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2)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面积是原来的4倍。 2.能清楚的总结图形放大的画法
活动三:自主练习,总结回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教师提出新要求: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按1∶3的比画出图形①缩小后的图形。 2.教师谈话: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向老师提出吗?(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3.教师提问: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 引导学生完成自主练习后总结回顾。 1.学生按1∶3的比画出图形①缩小后的图形。 2.交流讨论,明确画法。 3. 自主练习后,学生总结: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4. 学生谈收获。 一看 二算 三画 1.能准确描述图形缩小的意义,正确画出按一定比缩小的图形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的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课后延学(作业)
1.基础训练 将下图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2:1。 2.拓展练习 乐乐身高1米,妈妈身高160厘米,他俩站在七星湖边合影,照片中量得乐乐高5厘米,照片中妈妈高( )厘米,母子俩的身高比是( )。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看 二算 三画
教学反思 目标——问题——归因——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