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五单元信息窗三《认识反比例》教学设计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 年版)》对本节课的学段目标是: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的量;能探索规律或变化趋势。 2.课标分析: “成反比的量”——即能判断出一种量变大(小),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小(大)。 “具体情境”——是指不能脱离生活情景去单独认识成反比的量。务必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啤酒生产情况,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探索规律或变化趋势,加强直观感受,打好基础。否则初中的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会成为空中阁楼。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利用啤酒生产情况,在学生熟悉的、具体的情境中引入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的关系,让学生在数量变化关系中探索变化趋势。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生产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但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的积一定,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情分析 1.学前检测 2.检测内容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 是的画“V”,不是的画“X”。 《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订阅的费用和订阅的数量。 ( ) 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 ) (3)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 ( ) (4)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5)总钱数一定,花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 ( )3.学前分析:通过课前检测,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判断成正比的两个量的数量关系,为学习反比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前预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 目标 借助每天生产啤酒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的数据的变化规律,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 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进一步体会数学美中的简洁美。 3.在探索反比例意义的过程中,结合函数思想,提升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的量的特点,并能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信息技术 应用 1.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2.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3.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情境建构 ◎ 其他( )课前预学预习课本信息窗三,观察啤酒每天生产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记录表: 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规律?课中展学活动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教师课件出示教材P69情境图,借助每天生产啤酒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的记录表,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出示课题。 学生交流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学生能够发现的规律有: 1.每天生产的吨数扩大几倍,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几倍。 2.每生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相等。活动二:小组合作,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问题1:这个积表示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问题2: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问题3: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适时的给予帮助。 教师最后进行反比例的意义的总结。 1.小组交流积代表什么。并尝试用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互相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 3.小组交流讨论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准确说出每天生产的吨数×需要的天数=总吨数(一定) 2.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反比例的意义。 3.学生能结合生活能够例举出生活中反比例的例子。 小活动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说说你的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与烧的天数。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利用概念能准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达到理解并运用的程度。课后延学(作业)【基础提升】有一篇文章,编辑设计了以下几种排版方案 每页字数200300400500600页 数6040302420每页字数与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拓展延伸】说说不成比例的理由 运走的吨数15101525…剩下的吨数292520155…【提升练习】下面每组中的三个量,当哪个量一定时,其余两个量成正比例?哪个量一定时,其余两个量成反比例? 1.购买课本的数量、单价和总价。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板书设计 反比例的意义 每天生产吨数的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 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的积一定 每天生产的吨数×需要的天数=总吨数(一定)教学反思 目标——问题——归因——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