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遍历列表》教学设计学校 设计者 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前一课完成列表存储的基础上完善了程序,遍历列表,也就是将整个列表的数据从头到尾“访问”一遍。学生将对程序做最后的调整与完善,按顺序自动提问“问题”列表中的所有问题。本课可以在学生理解变量i,并理解随机赋值基础上引入变量i从1开始,逐一增加循环执行直到问完为止来帮助学生理解遍历,完善最终脚本。教学目标理解利用循环结构遍历列表的算法,修改脚本实现按顺序自动提问所有问题的功能。 调试、优化程序,进一步完善作品。核心素养指向通过理解循环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通过同伴分享,交流的过程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编写程序的基本能力,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算法,变量也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对于分析问题到设计算法的过程,实现学习到运用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大部分同学知道了如何定义变量和随机数,对于修改程序,实现另一种遍历形式是一种挑战。设计构想从上节课知识问答程序入手,提问“怎么样从第一题开始按顺序提问所有问题?”从而引出用循环的方式实现遍历列表。通过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以及流程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循环。(从1开始增加)最后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让程序更高效,教师提示可以通过文本批量导入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环节1:激疑导课,引出课题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理解了变量与随机数定义,实现了随机提问作答的问答程序,可是怎样从第一题开始按顺序提问所有问题? 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修改程序让脚本更有序,引出循环的方式,遍历的概念。二、环节2:案例揭示,发现问题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上节课的程序脚本,提出建议:虽然程序脚本可以运行了,但是好像有点杂乱无章甚至会重复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顺序提问所有问题不重复呢? 引导学生改进程序,实现有序的程序三、环节3:探究讨论,寻求对策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一、完成循环体部分(从1开始依次增加) 提示:既然要让程序有序依次进行,必定要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并且每次切换到下一个问题。 任务:用自然语言想一想如何描述这个过程;用流程图方式表示出来。(小组讨论交流算法5分钟) 二、确定循环次数(实现让所有问题问完程序停止) 提示:重复的次数就是问题的个数。 三、根据想法和流程图设计程序脚本。(10分钟) 四、学生分享测试自己的程序,加入创意,不断完善作品。(15分钟) 思考:如果问题很多,如何批量导入列表问题数据?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算法的过程,理解何为循环,顺带复习旧知识(重复执行) 分布引导学生,先完成循环体,后确定循环的次数,降低学习难度。 为学生留足分享与测试时间,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分享,彼此提出修改意见。四、环节4:总结提升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小组派代表交流改进后的程序,全班分享更高效的程序。 通过对程序的完善分享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更友好的用户交互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