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带参过程》教学设计学校 设计者 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编排了“认识带参过程”“探索正多边形的规律”“创建带参过程”三个板块的内容。“认识带参过程”主要让学生理解带参过程的作用,即通过修改正多边形过程的两个参数,就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使“过程”的能力变得更强大。“探索正多边形的规律”主要是整合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概括出绘制正多边形的一般规律。“创建带参过程”介绍了在 Scratch软件中创建“正多边形”这一带参过程的方法。 为了让自制积木的可读性更好,教材通过“教你招”的方式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添加文本标签”为参数做注解。教学目标1.通过“正多边形”过程的创建,知道带参过程的方法和作用。 2.了解 Scratch软件中自制积木中参数的类型。 3.掌握自制积木的调用方法。核心素养指向信息意识:在较为复杂的信息情境中,确定信息的关键要素,发现内在关 联,挖掘核心价值。 计算思维: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 述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运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策略管理学习过程与资源,完成任务,创作作品。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不带参数的“过程”,对“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通过“过程”的创建和调用可以使程序变得更简洁、可读性更强。而本课编排的带参数的“过程”则更加灵活,功能进一步扩展,并具有可调节性。设计构想初步理解参数的概念,在 Scratch中创建、使用带有参数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环节1:激疑导课,引出课题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为数学老师快速创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能不能调用同一个“过程”来实现? 创建一个带参数的“正多边形”自制指令时,需要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设置参数及参数的个数,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探索正多边形的规律。二、环节2:案例揭示,发现问题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观察画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程序,你发现了什规律? 通过探索,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正多边形的边数即程序中的循环次数,边长即程序中的移动长度,而每次移动后的旋转角度是可通过边数计算出来的,因此只需要设置两个参数—边数、边长。 通过比较绘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程序,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这些程序结构完全相同,差异只在循环次数、移动长度、旋转角度三处。三、环节3:探究讨论,寻求对策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创建带参过程 单击指令面板区“自制积木”中的“制作新的积木”。 输入积木名称后,单击,按钮两次添加两个输入项,类型为“数字或文本”,将两个输入项分别修改为“边数”“边长”。 编写通用的正多边形脚本,重复执行的次数为正多边形的边数,角色移动的步数为正多边形的边长。 定义完成后,就可以使用“正多边形”积木块了。 有了前一课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如何创建带参数的过程时,只要引导学生在创建自制积木时,合理选择“添加输入项”即可。四、环节4:总结提升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在“过程”的调用环节中,需要体现带参数过程的优势,让学生切实体会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并根据画图的需求,合理调节参数。 教学时,可让学生试着用带参过程画一画边数较多、边长较小的正多边形,理解在计算机画图中,圆是可以通过画正多边形来模拟完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