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五课 复原古城墙(二)一、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门楼模型并与上节课完成的古城墙模型组合成一段较为完整的古城墙模型。学生需要学习“缩放”命令。城门楼的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城墙主体、门洞、门楼上建筑等,需要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才能完成建模。在组合各部分模型时,使用“基本编辑”中的“缩放”命令调整各模型的大小。本课介绍了3D 打印机及其基本原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学生每节课完成的优秀作品进行打印,增强学生创作的成就感。(二)教学目标1. 会使用“缩放”命令。2. 能独立完成复杂实体的建模。3. 了解 3D 打印。(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①城门楼结构的分析,建模方案的讨论和确定。②“缩放”命令的使用。2. 教学难点城门楼结构的分析,建模方案的确定。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建模内容主要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三维设计软件运用已经比较熟练的学生,基本可以自主完成,但还有部分学生自主完成城门楼的建模会有一定难度。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准备一个与教材中图 15-1 类似的城门楼模型教具,或者查找、搜集一些城门楼的有关图片、视频。(二)过程设计1.趣味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城门楼模型教具,或者让学生观看与教材中图 15-1 类似的城门楼的图片、视频,介绍城门楼的组成及其在古代的作用,让学生对城门楼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思考应该如何建模。2.新课讲授演示“基本编辑”中的“缩放”命令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对模型的尺寸进行调整,便于后面进行模型组合操作。3.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对城门楼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建模思路,与同学交流探讨其可行性。让学生使用经讨论后确定的建模方案进行城门楼建模,教师适时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引导学生在完成城门楼建模后,导出上节课制作好的古城墙作品,参照教材中图15-3 所示效果完成古城墙的完整建模。4.实践练习尝试制作一些大小合适的桌子、椅子和战鼓等用品模型,放置在城墙模型上。5.课后总结6.知识延伸3D 打印发展简史3D 打印起源于 19 世纪末,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得以发展和推广。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三维打印机数量很少,大多集中在“科学怪人”和电子产品爱好者手中。主要用来打印如工具、厨房用品之类的东西。2016 年,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3D 打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林文雄课题组,在国内首次突破了可连续打印的三维物体快速成型关键技术,并开发出一款超级快速的连续打印的数字投影 3D 打印机。近年来,随着创客教育在我国的兴起,3D 打印机逐渐进入中小学校,中小学生可以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并用 3D 打印机打印出来进行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