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整理和复习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知识点以及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 养成验算的习惯。教学难点: 1.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的计算。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单元的整理与解读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加减法二这个单元,也就是数学书第36页到第49页。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这个单元。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整理的?你能读懂这幅图吗? (图1)(图2)(图3) A: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学习的内容。你们看有笔算加法减法和解决问题三大部分,在加法和减法中有不进位和进位,不退位和退位的计算,学会了验算,还学习了用估算和精算去解决问题。(图1) 师:聪聪是按照我们学习的顺序进行整理,知识一目了然,再看看这幅作品同学们是怎么整理的? B:我发现他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整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在加法和减法中都有解决问题。你们看他还写了两道计算题,仔细看看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是我们平时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 师:乐乐观察的真仔细,这位同学将典型错题进行了整理,提醒大家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呢。这里还有一副整理作品,你能读懂他的意思吗? C:这个整理方式还挺特别的,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整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的时候需要精算,有的时候估算就可以了,无论估算还是精算又用到了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A:看了同学们整理的作品,我很受启发,以后我们再整理时,要明确学习了哪些知识,然后可以把知识分分类,查找联系。 师:你们说的真不错,不仅能读懂同学的想法,还能从中受到启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的确,三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整理,虽然整理的方式、角度不一样,但是都涉及到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和解决问题两个部分。 复习加法和减法 (一)列竖式,求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复习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内容。请大家观察这2张数字卡片,要求出两个数的和与差。我们可以写出这样的4道算式对吗?489+273= 489-273= 600+242= 600-242= 请同学们列竖式算一算,边算边思考,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先按下暂停键,完成后再开始。 大家都完成了吗?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出示正确算式。 师:请同学们跟屏幕校对自己的计算正确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联系和区别? A:我找到了加减法的联系:不管加法还是减法,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从个位算起的。都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减,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几个百和几个百相加减。 B:我找到了区别,加法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他的前一位进1,要写进位1,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他的前一位退1当十,再减下一位。这个是我们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C:我还进行了验算,你没看,加法和减法是可以相互用于验算的。验算不仅可以检查我们的计算结果,还能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 师:通过整理和复习,我们找到了加法和减法在计算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更加明确了难点和验算的重要性。那么计算的时候,哪里最容易出错? B:我觉得像600-242这样的减法笔算容易出错。你们看,个位0减2不够,向十位借1当10,十位本来就是0,向百位借1当10,又被个位借走了1,所以就是9,9-4=5,百位是5-2=3,得数是358。这样的连续退位有点难。 师:谢谢你,找到了最容易算错的地方,我们来看看这几道竖式,他们算得对吗?请把做的改过来。请按下暂停键,完成后再开始。 师:同学们找到错误之处了吗? A:我来说第一题。985+67应该等于1052,计算的时候,百位进1,9+1等于10,不是11。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要写上进位1,才不容易算错。 B:我来说第二题,错的。因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本来是0,也要向百位借1,所以十位就是9-8等于1,百位被借以后就是4-2=2.差是117。 C:第三题也错了,我用712+398的方法验算一下,等于1100,所以1000-398=612。 三、复习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的好棒,不仅分析了错误的原因,还进行了订正,下面我们将良好的计算习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师:学校组织三四年级去动物园研学,请你们仔细默读题目。 师:通过读题,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A:第一题我们知道了,重420千克,重293千克,要解决的问题比轻多少千克,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知道怎么解决了。 C:我来说说第二题,我知道了,三年级报名了278人,四年级报名了395人,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校准备600张研学手册够吗?研学手册需要每人一份。 师:明确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请你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把解答过程写下来,开始吧。 完成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题,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A: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比轻多少千克,需要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个问题只能精确计算列式是420-293计算出,结果是237千克。 B:我同意精算,但是我的计算结果是137,而且我对这道题进行验算,你们看结果一致。 A:哎呀计算时,百位忘了退位了,小小退位点很重要,我还要向你学习,养成验算的好习惯,这样就能提高我的计算能力了。 师: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善于反思,真的很棒,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题。听听同学们的解决过程吧。 C:在前面在学习中,我们研究过类似的题目,判断够不够的问题,不用精准计算,估一估就行了。我仔细观察了三四年级的人数是270多+390多,肯定六百多了,所以我选择往小估,把279看成270,395看成390,这样算出270+390等于660,大于600。也就是说把总人数往少看都不够,那实际肯定更不够了。 B:我是精确计算的,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人报名。列式是279+395,计算结果是674。和600张研学手册比较一下,发现准备的手册是不够的。 师:两位同学都有理有据的表达了自己的解决过程,通过阅读题目,1选择了估算去解决问题,分析了数据的特点,确定了往小估的方法,2同学选择了精确计算都判断出准备600张研学手册是不够,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那就请学校多准备一些研学手册吧。 2.第三题 师:研学手册里标注了动物园的路线图,同学们要从大门去熊山,走哪条路最近呢?至少要走多少米? 师:走那条路最近呢?我们要先找到有几条路。 A:我发现有这样几种走法:经过猴山到熊山,用红色线段表示,或者先到长颈鹿再到熊山,用蓝色线段表示,还可以是大门——猴山——长颈鹿——熊山,或者是大门——长颈鹿——猴山——熊山。 B:我同意你的观察。很明显,经过猴山或者长颈鹿馆的路线都要走3段路,总数都超过了1000米,比红色和蓝色路线要远,不是近路。 C:我们比一比红色和蓝色路线距离吧。红色路线是420+500=920米,蓝色路线是345+385,345比420小,485比500小,2个加数都比第一道题的加数小,得数肯定小于920。 A:我是这样估的,把345+485估成350+500=850,2个数都估大了,结果比900小,所以是最近的路线。答:蓝色路线最近。 师:经过讨论,我们明确了经过长颈鹿馆的路线最近。第二个问题,至少要走多少米?你们能解决吗? B:至少要走多少米,就是要求出精确的得数,345+485=830(米)我还进行了验算。830-345=485。答:至少要走830米。 四、总结: 师:刚刚我们在解决动物园研学问题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有时可以估算,有时又必须精算,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万以内加减法二》还有哪些收获么? 师:是的,我们学习了用思维导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这样可以找到知识间的联系。我们还找到了加法和减法笔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道了计算的时候验算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具体内容在数学书的第47页到第49页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完成以下练习。同学们再见。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