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科书 书 名:数学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以形助数,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探索算理的过程和在计算中探究规律,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学习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母是互质数的两个分数单位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主题图 引导:我们每天都会产生生活垃圾。垃圾分类,有助力环境保护。以上是学校一天的垃圾分类结果。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加、减法问题?该如何列式呢?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预设: 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1/8+1/4 厨余垃圾比可回收垃圾多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19/40 3/20 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谁多,多几分之几呢? 3/20 1/8 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共有几分之几? 19/40+1/4 (三)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 预设:问题一和四是加法,问题二和三是减法。 预设:他们都是异分母相加减的算式。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二、新授展开 引导:我们以问题一和问题二为例,请你先尝试计算问题一,并用画图或其它你喜欢的方式证明自己做的方法是正确的。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计算解决 2.反馈 (1)反馈方法一:
(2)反馈方法二: (3)呈现其他方法: 3.比较沟通 引导:请你比较这四种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1:他们都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说明。 预设2:选择通分的办法来计算。 引导:为什么他们都要转化成八分之几来计算?为什么不直接相加? 预设3:因为分数单位不同。要转化成同样的分数单位才能计算。 评价:看来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相加前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数分数再相加。 而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直观的解释算理。 (二)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 引导:解决这个异分母分数相减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老师异分母分数相减,我们也可以先通分,把他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19/40 3/20 =19/40 6/40 =13/40 引导:老师这里有个圆形图,谁能结合图来说一说。 预设:我们可以把图平均分成20份,找到3/20 。再继续平均分乘40份,3/20 =6/40 ,再找到19/40 ,19/40 6/40 =13/40 。 引导:大家算对了吗?
预设:我们可以验算下,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整数相同。 (三)一屏沟通 引导:同学们,我们刚才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我们都用图形来解释为什么这样算。 预设: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而我们可以先通分,再来计算。 小结:我们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他的解题方法。 巩固提升 (一)练习 解决剩下的两个问题:
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19/40+1/4=19/40+10/40 =19/40 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谁多,多几分之几呢?3/20-1/8=6/40 5/40 =1/40 评价:看来大家已经可以熟练的进行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了。接下来老师这里有一组分数,请你算一算,并想一想你发了什么规律。 (二)计算,发现规律 预设:老师,我发现他们的分母都是相邻的数,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差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引导:为什么分母是相邻的数,和或差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乘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相加或相减? 预设:因为相邻两个数互质,他们共同的最小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二)创造算式 引导:这样的算式还有吗?你还能在写一写吗? 预设1:我是这样写的,= 预设2:我和他的不同=我发现两个质数共同的最小倍数也是他们的乘积。 预设3:不仅仅是质数,合数也可以。=。 小结:两个数的共同的因数只有1一个因数,这两个数就互质。那么他们的最小的共同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的通分计算。 四、回顾总结 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 预设: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释算理。 预设:分母是互质数的两个分数单位相加、减,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 差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小结:希望大家带着今天的满满收获,在数学的海洋里继续认真学习,触类旁通,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