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年级 上册 第五单元作业设计教材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1.分析课标 《课标》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要求用两种方法定性地刻画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另一种是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位置与顺序”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第一节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前后、上下、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但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加以判断。本单元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分析教材: “位置与顺序”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等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起点。前后、上下、左右实际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原型”,“空间定位”即实用又很有研究价值。在小学阶段就打下基础,让学生感到这类问题既有“数学味”,又简单易学很重要。因此,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建立更多的是要靠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获得。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具有了前后、上下、左右的生活经验,这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由于本单元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系密切,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主动参与,乐于表达与表现的欲望。老师要充分利用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比赛、排队等的次序、动物在树上的位置、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物品的摆放等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物体摆放的前后、上下、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学生亲身经历物体位置变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3.分析学情: 一年级学生在学前阶段已经初步明确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有了一些实际的生活经验。尤其在生活中,已基本能够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有话说不清楚”、回答问题往往重复,缺乏新的想法,容易出现学生都争着回答问题但不关注别人的发言,甚至有时对于同一个问题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还不如前一位同学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会导致其他同学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强,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有时会说不全或者遗漏表示方位的关键词。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演示,使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初步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 3.能描述生活中物品的位置与顺序。 4.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和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单元学习难点: 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单元作业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借助自己熟悉的肢体动作,利用已有经验叙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2.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辨别位置关系。通过圈一圈、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巩固学生对“前后、上下、左右”的理解和表述。 3.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生活经验认识位置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序数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4.养成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能正确的识别物体之间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及应用数学的乐趣。 5.在作业评讲中渗透德育。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及讲评,根据作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学生做作业的思想、态度和方法,有的放矢地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按照《课标》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双减”政策,进一步精选出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我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课内基础点知识,面向全体学生)和“拓展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又分为:“自主性作业”(自主选做,尊重差异,是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作业)和“发展性作业”(个性选择,激发思维,发展个性)。每类各1道题。 作业设计以图文结合、生动有趣、精准指导为重心,在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设计跨学科、跨单元的创意性作业,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挑战。单元名称 《位置与顺序》 5.1 前后 (P62-63) 5.2 上下 (P64-65) 5.3 左右 (P66-67) 5.4 教室 (P68-69)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作业完成地点(校内、校外) 完成时间预测 设计意图 题目来源基础性 作业 5.1 《前后》 一、填一填。(必做题) 唐僧师徒四人走在取经的路上。 (1)唐僧走在最( )面。 (2)孙悟空走在师傅的( )面,在猪八戒的( )面。 (3)猪八戒排在第( ),他的前面有( )人。 校内 2分钟 排队时,把面对的方向看作前面,背对的方向看作后面。由此可以判断,唐僧走在最前面,沙僧走在最后面。此题用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图片,吸引学生的做题兴趣。让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前后顺序是一个相对的位置关系,又把第一单元“数的认识”钟的基数与序数应用到本单元,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自创拓展性 作业 二、从下面的两道题中选择一道你喜欢的题目解答,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两道题都挑战一下哦!(选做题) 1.下课了,有8个小朋友排队找老师盖章,小君前面有2个小朋友,她后面还有( )个小朋友。 提示: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找8位同学排一排,数一数。 2.秋天来了,小动物们正准备去山顶上野餐呢。看看下面的两幅图片,你能说一说,填一填吗? 如图,大象、小熊、小刺猬、小牛和长颈鹿( )位好朋友一起约好了去山顶野餐。( )跑得最快,第一个冲上了山顶,在它的后面有( )位小伙伴。长颈鹿排在第( ),它伸长了脖子努力地走着,在它的( )面紧跟着是小熊。刺猬虽然身小,但它走得一点都不慢,它奋力地追着( )面的小熊,连大象都要被它甩在( )面呢! 校内 8分钟 第1题: 老师经常会让上课举手发言得出色的同学下课到讲台上排队盖章。借助平时教室里常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题没有为学生提供图片,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的方式,借助简单的图形探究数学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第2题: 此题属于跨学科作业,与语文学科的看图写话相融合,淡化了学科的界限。以小朋友们喜爱的卡通小动物爬山为情境,以拟人化的故事情节命题,图文并茂,加上老师读题时的感情渲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临其境,更进一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自创作业评价作业类型 评价指标 评价量级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 基础性作业 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学生互评独立完成,自主思考 自我评价答案正确,书写工整 教师评价拓展性作业 独立完成,自主思考 自我评价过程规范,答案正确 教师评价分析合理,表达准确 教师评价综合评价 □真棒! □良好! □还需要再加油! 1.得20颗星及以上为真棒! 2.得15-20颗星的是良好! 3.得15颗星以下的还需要再加油哦! 自我评价激励评语 教师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