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3.2 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课题 13.3.2 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授课人素养目标 1.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合理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应用.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教学活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准备. 【复习导入】 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相等的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回顾前面课时的内容,试着填一填下面的表格. 那等边三角形又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教学建议】 回顾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可任意画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它的腰和底,让学生体会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活动二:运用旧知,推理新知 设计意图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加强推理能力. 探究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问题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 (1)从边的角度比较两者,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数量关系? 由定义可知: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几何语言: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从角的角度比较两者,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数量关系?角度是多少?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试着证明下. 【教学建议】 等边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或腰,每一个角都可以作为顶角或底角,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自然地找出更多的等量关系,推理出等边三角形的各种特殊性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加强推理能力. 结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已知:AB=AC=BC,求证:∠A=∠B=∠C=60°. 证明:∵AB=AC,∴∠B=∠C(等边对等角). 同理∠A=∠C,∴∠A=∠B=∠C. ∵∠A+∠B+∠C=180°,∴∠A=∠B=∠C=60°. (3)从“三线合一”的角度比较两者,等边三角形的“三线”有怎样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4)结合以上几点,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问题2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从边的角度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从角的角度如何判断呢? (1)通过上面性质的学习,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如图,在△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由∠A=∠B,得BC=AC.由∠B=∠C, 得AC=AB. 所以AB=AC=BC.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2)对于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有一个角是60°,那么它是等边三角形吗?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若∠A=6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B=∠C. ∵∠A+∠B+∠C=180°,∠A=60°, ∴60°+2∠B=180°.∴∠B=60°. ∴∠A=∠B=∠C=60°. 由(1)中结论可知,△ABC是等边三角形. 【教学建议】 为了说明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除了由顶角∠A=60°证得结论外,还需由底角∠B=60°(或∠C=60°)证得△ABC是等边三角形,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选2位学生分别上台板演另外两种情况的证明.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对应训练】 教材P80练习第1~2题.活动三:巩固提升,综合运用 设计意图 与其他知识结合,加强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掌握. 例 (教材P80例4)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 ∵DE∥BC, ∴∠ADE=∠B,∠AED=∠C. ∴∠A=∠ADE=∠AED. ∴△ADE是等边三角形. 追问:想一想,本题还有其他证法吗?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B=∠C,∠A=60°. ∵DE∥BC,∴∠B=∠ADE,∠C=∠AED. ∴∠ADE=∠AED.∴AD=AE(等角对等边). ∴△ADE是等腰三角形. 又∠A=60°,∴△ADE是等边三角形. 【变式训练】 变式1 若点D,E分别在边AB,AC的延长线上,且DE∥BC,结论还成立吗? 解:成立.理由:∵△ABC是等边三角形, ∴∠A=∠ABC=∠ACB=60°. ∵DE∥BC,∴∠ABC=∠ADE,∠ACB=∠AED. ∴∠A=∠ADE=∠AED. ∴△ADE是等边三角形. 变式2 若点D,E分别在边AB,AC的反向延长线上,且DE∥BC,结论依然成立吗? 解:依然成立.理由:∵△ABC是等边三角形, ∴∠BAC=∠B=∠C=60°. ∵DE∥BC,∴∠B=∠D,∠C=∠E. ∴∠D=∠E=∠BAC=∠DAE. ∴△ADE是等边三角形. 【教学建议】 给学生说明,等边三角形中角的等量关系经常与平行线的性质结合,通过同位角(内错角)相等进行转化,从而得到新的等量关系,以此来判定其他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随堂训练】相应课时随堂训练.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性质? 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知识结构】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作业布置】 1.教材P83习题13.3第12,14题. 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 13.3.2 等边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推出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和判定方法,巩固了学生旧知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让他们掌握了有关等边三角形的新知识.部分学生在推导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时,依靠直观感受,欠缺用数学知识严格推理的理念,今后要对他们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引导.解题大招一 利用等边三角形求角度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都为60°.解题时要仔细观察图形特点,结合其他条件灵活解题.看到垂直可想到互余,看到三角形可想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有时题目未直接给出等边三角形,需要先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再解题.例1 如图,直线a∥b,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C在直线b上,若∠1=42°,则∠2的度数为( B )A.92° B.102° C.112° D.114°解析:如图,设AB,AC分别交直线a于点D,E.∵△ABC是等边三角形,∴∠A=60°.又∠ADE=∠1=42°,∴∠DEC=∠ADE+∠A=102°.又a∥b,∴∠2=∠DEC=102°.故选B.例2 如图,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OM交于点A,再以点A为圆心,AO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B,画出射线OB,则∠AOB=( C )A.30° B.45° C.60° D.90°解析:如图,连接AB,根据题意得OB=OA=AB,∴△AOB是等边三角形.∴∠AOB=60°.故选C.解题大招二 利用等边三角形求线段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实际解题时,常常需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起来,先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相等线段和60°角.例3 由于木质衣架没有柔性,所以在挂置衣服的时候不太方便操作.小敏设计了一种衣架,在使用时能轻易收拢,套进衣服后松开即可.如图①,衣架杆OA=OB=18 cm.若衣架收拢时,∠AOB=60°,如图②,则此时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C )A.9 cm B.16 cm C.18 cm D.20 cm解析:∵OA=OB,∠AOB=60°,∴△AOB是等边三角形.∴AB=OA=OB=18 cm,故选C.例4 如图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三角形纸片,小明通过测量发现AB=10 cm,∠CAB=∠DBA=60°,则三角形纸片破损前的周长为30 cm.解析:如图,延长AC,BD相交于点E.∵∠CAB+∠DBA+∠E=180°,∠CAB=∠DBA=60°,∴∠E=60°.∴∠CAB=∠DBA=∠E.∴△ABE为等边三角形.∴AE=BE=AB=10 cm.∴△ABE的周长=AE+BE+AB=30 cm,即三角形纸片破损前的周长为30 cm.例5 将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已知∠α=60°,点B,C对应的刻度分别为1 cm,3 cm,则线段AB的长为2 cm.解析:∵直尺的两对边相互平行,∴∠ACB=∠α=60°.∵∠A=60°,∴∠ABC=180°-∠ACB-∠A=180°-60°-60°=60°.∴∠A=∠ABC=∠ACB.∴△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3-1=2(cm).例6 如图,在△ABC与△DBC中,AB=AC=10 cm,DB=DC,连接AD交BC于点E.若∠ABC=60°,求BE的长.解:∵AB=AC=10 cm,∠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BC=AB=AC=10 cm.∵AB=AC,DB=DC,∴点A,D都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BE=BC=5 cm.培优点 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综合问题例1 如图,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交MC于点E,BM交NC于点F.求证:(1)AN=BM;(2)△CEF为等边三角形.分析:证明:(1)∵△ACM,△CBN是等边三角形,∴AC=MC,BC=NC,∠ACM=∠NCB=60°.∴∠ACM+∠MCN=∠NCB+∠MCN,即∠ACN=∠MCB.在△ACN和△MCB中,∴△ACN≌△MCB(SAS).∴AN=BM.(2)∵△ACN≌△MCB,∴∠CAN=∠CMB.又∠MCF=180°-∠ACM-∠NCB=180°-60°-60°=60°,∴∠MCF=∠ACE.在△CAE和△CMF中,∴△CAE≌△CMF(ASA).∴CE=CF.又∠ECF=60°,∴△CEF为等边三角形.例2 例题可扫描下面二维码下载获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