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目标课题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授课人素养目标 1.掌握直线同侧两点到线上一点的距离和最小问题,了解运用平移法解决造桥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应用意识. 2.通过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体会转化思想.教学重点 利用轴对称变换及平移变换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教学难点 确定最短路径及其理论说明.教学活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活动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对过往知识进行回顾,为本课时学习做铺垫. 【情境引入】 观察图①②. 我们以前学过: (1)“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我们称这种问题为最短路径问题. 今天我们将探究新情境下的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建议】 让学生根据图片展示,完成填空.活动二:类比转化,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借助恰当的工具,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点1 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将军饮马”问题) 如图①,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 l 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 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提问: (1)你能组织语言,把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可抽象为这样的数学问题:如图②,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能不能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C,使AC 与BC的和最小? (2)两点在同侧我们不太好入手,先看看两点在异侧的情况:如图③,点A,B是直线 l 异侧的两个点,如何在 l 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和最小?依据是什么? 如图④,连接AB,交直线l于点C,则AC+BC最小.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建议】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不断补充,最后达成共识: (1)从A地出发,到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地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地的路程之和;(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实际问题就转化为数学问题了.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严格的证明,让学生确信所找的点C是符合要求的. (3)现在我们回过头去解决图②中两点在同侧的情形,即: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能不能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C,使AC 与BC的和最小? 如图⑤,我们可作出点B关于l的对称点B′,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B′C=BC.则AC+BC=AC+B′C.问题再次转化为:当点C在 l 的什么位置时,AC与B′C的和最小? (4)根据上面的分析,当点C在 l 的什么位置时,AC与BC的和最小? 如图⑥,在连接A,B′两点的所有线段中,线段AB′最短.因此,线段AB′与直线 l 的交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即此时AC+BC也最小. (5)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上面求得的点C,使AC +BC 最小吗? 证明:如图⑦,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不重合),连接AC′,BC′,B′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B′C,BC′=B′C′. ∴AC+BC=AC+B′C=AB′, AC′+BC′=AC′+B′C′. 在△AB′C′中,AB′<AC′+B′C′, ∴AC+BC<AC′+BC′, 即AC+BC最小. 归纳总结: 【对应训练】 如图,A,B是两个蓄水池,都在河流a的同侧,为了方便灌溉作物,要在河边建一个抽水站,同时将河水分别送到A,B两地.该站建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修的渠道最短?试在图中确定该点(保留作图痕迹). 解:如图,点P即为该点. 【教学建议】 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同侧的两点转化为异侧的两点,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对于第(3)问,学生回答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提问引导: 如何将(3)中的点 B“移”到 l 的另一侧 B′处,使直线 l 上的任意一点 C,都满足BC 与B′C的长度相等? 【教学建议】 证明AC+BC最小也是一个难点,可以告诉学生,证明“最大”“最小”这类问题,常常要另选一个量,通过与求证的那个“最大”“最小”量进行比较来证明.学生可能会对于只选一个C′不放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再选一个C″证明一次,这时学生会发现,证明过程中,点C′在什么位置并不影响结论.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更复杂的最短路径问题,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探究点2 利用平移解决最短路径问题(造桥选址问题) 如图①,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岸上 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 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 提问: (1)你能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把河的两岸看成两条平行线a和b,N为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MN垂直于b,交直线a于点M. 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如图②,直线a∥b,N为直线 b上的一个动点,MN⊥b,交直线a于点M,当点N在直 线b的什么位置时,AM+MN+NB最小? (2)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与河垂直.那么AM+MN+NB最小能否进一步转化? 由于河岸宽度是固定的,因此当AM+BN最小时,AM+MN+NB最小.这样,问题就进一步转化为: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NB最小? (3)能否通过图形的变化(轴对称、平移等),把上面图②的情况转化为下面图③的情况? 将图②中AM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点M移动到点N,点A移动到点A′,如图④,则AA′=MN,AM+NB=A′N+NB.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N+NB最小. (4)你能找到所要求的N点的位置吗? 如图⑤,连接A′B,交直线b于点N,则点N即为所求. 即在点N处建桥MN,所得路径AMNB最短. (5)你能证明点N的位置即为所求吗? 如图⑥,在直线b上另外任意取一点N′,过点N′作N′M′⊥a,垂足为M′,连接AM′,A′N′,N′B.由作图可知M′N′=MN=AA′. 由平移的性质可知AM=A′N,AM′=A′N′.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N′+N′B>A′B. ∴AM′+N′B>AM+NB. ∴AM′+N′B+M′N′>AM+NB+MN. ∵N′为不同于N的任意一点,∴AM+NB+MN最小. ∴点N的位置即为所求. 归纳总结: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理解:要确定桥MN的位置,只需确定两动点M,N的位置即可.由于桥MN垂直于河岸,只要确定其中一个动点,比如点N的位置,另一个动点M的位置便能随之确定. 【教学建议】 对于提问(2),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呈现桥可能建造的位置,并让学生观察桥MN位置变化时,线段AM,MN,NB长度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找出定长MN,于是当线段AM+NB最小时,线段AM+MN+NB的和最小. 【教学建议】 在解决提问(3)(4)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平移起到的作用.由于河宽固定,因此可以考虑将点A(或点B)按与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跟河宽相等的距离,使问题转化为可以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的问题. 【教学建议】 对于提问(5),这个证明与前面的探究点1类似,利用平移变换的基本性质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证明这样的路径是最短的.对于这个证明,如课堂时间有限,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对应训练】 如图,平行河岸的两侧各有一城镇P,Q,根据发展规划,要修建一条公路连接P,Q两镇.已知相同长度造桥总价远大于陆上公路造价,为了尽量减少总造价,桥应与河岸垂直而建,以使桥的长度最短.为了使总造价最低,桥应建在何处?请在图中画出桥的位置. 解:①如图,将点P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至点P′, 使PP′等于河宽; ②连接QP′,与河岸b相交于点N; ③作NM⊥a,垂足为M,连接PM,则MN即为桥的位置.活动三: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随堂训练】相应课时随堂训练.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说出哪些求最短路径的依据?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种求最短路径的情境,用草图怎么表示? 3.今天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用到了哪些图形变化手段?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轴对称、平移,转化线段,求最短路径.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极值问题,学生初次接触,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解决问题需要用到转化手段,学生也缺乏这种理念.先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待学生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次回顾梳理.解题大招一 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对于直线同侧的两点,利用轴对称变换将其中一点转化到直线另一侧,再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小王准备在街道旁建一个送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要使A,B两居民区到送奶站的距离之和最小,则送奶站C的位置应该在( B )解析:B选项中,A与A′关于街道对称,CA=CA′,点A′,C,B在一条直线上,则CA+CB最小.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E分别为边BC,AB的中点,AD=10,且P为AD上的动点,连接EP,BP,则BP+EP的最小值为( B )A.8 B.10 C.12 D.14解析:易知A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对称轴,∴点B与点C关于AD对称,∴BP=CP.如图,连接CE交AD于点P,则此时,BP+EP的值最小,且等于CE的长.由点E是AB的中点,△ABC是等边三角形,易知CE=AD,∴BP+EP的最小值为10.解题大招二 利用平移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例3 有一条河流,两岸a,b平行,河的两侧有小镇A和小镇B,现在要在河上建一座桥梁MN(桥与河岸垂直),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从作图痕迹上来看,正确的是( D )解析:对比各选项中作图痕迹,除去MN的长度,剩余的线段和中,D选项的最小(可通过平移BN进行比较).故选D.培优点 灵活利用轴对称变换求最短路径例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是唐代诗人李颀《古从军行》里的一句诗,由此却引申出一系列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通常称为“将军饮马”问题.如图①,若点A和点B分别在直线l的两侧,要在直线l上找到点C,使得CA+CB有最小值,请你作一个示意图确定点C的位置,并说明作图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如图②,若点A和点B在直线l的同侧,请在直线l上作出点P,使得PA+PB有最小值;(3)如图③,已知∠AOB=30°,点Q在∠AOB内部,点M,N分别在射线OA,OB上运动,若OQ=6,请求出△QMN周长的最小值.分析:(1)连接AB交l于点C,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点P即为所求;(3)分别作点Q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点M,N,则△QMN的周长最小.解:(1)如图①所示.(2)如图②,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l于点P,连接PA,则点P即为所求.(3)如图③.(Ⅰ)作点Q关于OA的对称点C.(Ⅱ)作点Q关于OB的对称点D.(Ⅲ)连接CD,分别交OA于点M,交OB于点N,则△QMN 的周长最小.连接OC,OD.∵点C和点Q关于OA对称,∴OC=OQ=6,∠MOC=∠QOM.同理可得,OD=OQ=6,∠QON=∠NOD.∴OC=OD,∠MOC+∠QOM+∠QON+∠NOD=2∠QOM+2∠QON=2(∠QOM+∠QON)=2∠AOB=60°.∴△COD为等边三角形.∴CD=OC=6.∵点Q,C关于OA对称,点Q,D关于OB对称,∴QM=CM,QN=DN,∴△QMN的周长=QM+MN+QN=CM+MN+DN=CD=6.即△QMN周长的最小值为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