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 1 的数教学目标课题 15.2.3 第2课时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授课人素养目标 1.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2.会进行包含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简单运算. 3.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不同数值,感受数学知识体系内部的转化与统一.教学重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教学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简单运算.教学活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活动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回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这个知识点,以此作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铺垫. 【回顾导入】 问题 在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中,我们已经讨论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我们来回顾一下,做一做下面的练习,然后说说科学记数法指的是什么?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光速约为300 000 000 m/s;3×108 (2)太阳半径约为696 000 km;6.96×105 (3)世界人口数在2022年底达到8 000 000 000.8×109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那么在引入负整数指数幂后,我们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教学建议】 从生活实际中的数据出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旧知识,并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再进行总结.活动二:实践探究,获取新知 设计意图 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逐步过渡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联系与转化. 探究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预备练习 让我们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负整数指数幂的相关知识: a0=1(a≠0),a-n=(a≠0,n是正整数)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练习. 1.填空:106=1 000 000;105=100 000;104=10 000; 103=1 000;102=100;101=10 2.根据上面的规律填空:100=1. 3.根据上面的规律继续填空:10-1=0.1;10-2=0.01;10-3=0.001; 10-4=0.000 1;10-5=0.000 01;10-6=0.000 001. 由此规律可知 (n等于第一个非0数前面所有0的个数) 按照此规律,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 0.01=10-2;0.000 01=10-5; 0.000 025 7=2.57×0.000 01=2.57×10-5; 0.000 000 025 7=2.57×0.000 000 01=2.57×10-8. 【教学建议】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不同类型的数,都应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号前面a的写法是固定的,重点引导学生观察10的指数n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观察结果将这种规律从正整数延伸到0,再进一步延伸到负整数,了解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的合理性.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问题 就这样,我们把小于1的正小数也写成了a×10n的形式,那么 (1)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10的指数n是什么数? (3)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后面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把它写成a×10n的形式,特征如下: (1)a的取值范围是1≤a<10;(2)n为负整数; (3)|n|等于小数点后面第一个非0数字前所有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0). 即,小于1的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应用:这种形式更便于比较数的大小,例如2.57×10-5显然大于2.57×10-8,前者是后者的103倍. 思考 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小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是-9;如果有m个0时,10的指数是-m-1. 例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数: (1)0.3; (2)-0.000 78; (3)0.000 020 09 解:(1)0.3=3×10-1. (2)-0.000 78=-7.8×10-4. (3)0.000 020 09=2.009×10-5. 教师总结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的一般步骤: 【对应训练】教材P145下面练习第1题. 【教学建议】 教师需提示学生用科学记数法也可以表示大于-1的负数,如例题(2)中-0.000 78可以表示为-7.8×10-4,即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都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活动三:知识延伸,补充新知设计意图 安排例1是为了给学生的计算练习做示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1 计算: (1)(3×10-5)×(5×10-3); (2)(-1.8×10-10)÷(9×108). 解:(1)原式=3×10-5×5×10-3 =(3×5)×(10-5×10-3) =15×10-8 =1.5×10-7; (2)原式=(-1.8÷9)×(10-10÷108) =-0.2×10-18 =-2×10-19. 【教学建议】 讲完例题后教师总结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运算技巧: (1)系数乘系数,幂乘幂.(2)系数除以系数,幂除以幂.(3)先乘方,再乘除.还要提醒学生:要用括号括起来再计算,防止改变运算顺序导致错解.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安排例2是想通过例题中描述的直观形象的对比,培养数学直观想象的能力和数感,并体会科学记数法与其他知识(包括数学学科内部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强化了对知识点的应用意识. 例2 (教材P145例10)纳米(nm)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 nm=10-9 m.把1 nm3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如同把乒乓球放到地球上.1 mm3的空间可以放多少个1 nm3的物体(物体之间的间隙忽略不计) 解:1 mm=10-3 m,1 nm=10-9 m. (10-3)3÷(10-9)3=10-9÷10-27=10-9-(-27)=1018. 1 mm3的空间可以放1018个1 nm3的物体. 【对应训练】 1.教材P146练习第2题. 2.已知1 cm3的氢气的质量约为0.000 09 g,一块橡皮的质量为45 g.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 cm3的氢气质量为9×10-5 g; (2)这块橡皮的质量是1 cm3的氢气质量的5×105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教学建议】 教师提醒学生仔细审题,注意单位不统一时首先要统一单位,此处是将单位统一为“m”,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再进一步列式计算. 教师可补充:018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它是1亿(即108)的100亿(即1010)倍.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随堂训练】相应课时随堂训练.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2.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是如何进行简单的运算的?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不同数值如何比较大小?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1.教材P147习题15.2第8,9题. 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a×10-n(1≤|a|<10,n是正整数)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来看,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学生的讨论,还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舞台.解题大招一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据根据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0时,小数点向左移动,n是正整数;当原数的绝对值小于1时,小数点向右移动,n是负整数.例1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梅花的花粉直径约为0.000 036 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数据为3.6×10-5. 解析:0.000 03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先确定a=3.6,再观察从原数0.000 036变成3.6,小数点向右移动了5位,且原数0.000 036 的绝对值小于1,所以n=-5.即0.000 036=3.6×10-5.(2)肥皂泡膜是人眼能够分辨的最薄的东西之一,它的平均厚度约为700 nm,已知1 nm=10-9 m,那么700 nm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B )A.7×10-8 m B.7×10-7 m C.70×10-8 m D.0.7×10-7 m解析:700 nm=700×10-9 m=7×10-7 m,故选B.解题大招二 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为原数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还原”成一般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左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例2 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2×10-7; (2)3.14×10-5; (3)7.08×10-3; (4)2.17×10-1.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即可.解:(1)2×10-7=0.000 000 2;(2)3.14×10-5=0.000 031 4;(3)7.08×10-3=0.007 08;(4)2.17×10-1=0.217.培优点 与科学记数法有关的实际应用题例1 一根约为1 m长、直径为80 mm的光纤预制棒,可拉成至少400 km长的光纤.试问:1 cm2是这种光纤的横截面积的多少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且保留一位小数)分析:根据体积相等可求出拉成后的光纤的横截面积,但需注意单位的统一,再用1 cm2除以横截面积即可得解.解:这种光纤的横截面积为≈1.256×10-8(m2),1×10-4÷(1.256×10-8)≈8.0×103.答:1 cm2是这种光纤的横截面积的8.0×103倍.例2 “黑洞”是恒星演化的最后阶段.根据有关理论,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其中心的燃料(氢)已经被耗尽,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如果这一星体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三倍,那么就会引发另一次大坍缩.当这种坍缩使得它的半径达到施瓦氏半径后,其引力就会变得相当强大,以至于光也不能逃脱出来,从而成为一个看不见的星体——黑洞.施瓦氏半径(单位:m)的计算公式是R=,其中G=6.67×10-11 N·m2/kg2,为万有引力常数;M表示星球的质量(单位:kg);c=3×108 m/s,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已知太阳的质量约为2×1030 kg,计算太阳的施瓦氏半径.分析: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里面即可求解,最后要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解:R=≈2.96×103(m).答:太阳的施瓦氏半径约为2.96×103 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