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5.3.2 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表格式)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5.3.2 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表格式)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课题 15.3 第2课时 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会合理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3.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并正确解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 提炼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的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活动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分式方程的解法唤醒旧知,引出新课. 【复习导入】 1.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  (2)解整式方程  (3)检验 2.接下来我们来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乘2(x+3),得4+3(x+3)=4. 解得x=-3.检验:当x=-3时,2(x+3)=0, 所以x=-3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其实,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列、解分式方程,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吧! 【教学建议】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回忆分式方程的基本解法,学生对所出示方程进行演算.教师使用课件展示解分式方程的过程.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对比正确解法,检查自身问题.
活动二:实践探究,获取新知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已学的与本探究相关的知识,为探究新问题做知识铺垫. 探究点1 列分式方程解决工程问题 问题1 请大家回忆一下一元一次方程中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哪些? 审、找、设、列、解、验、答. 问题2 请大家填一填工程问题的等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问题3 借助这个等量关系回答下面问题: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a h完成,乙单独做需b h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为,乙的工作效率为,则甲、乙合作需1÷(+) h完成.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教材P152例3吧! 例 (教材P152例3)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分析:甲队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设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 【教学建议】 对于问题1,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回答,再进行启发和补充. 【教学建议】 例题是以筑路工程为背景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通常设工程总量为1.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从题中已知条件可知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量的,如果能知道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所完成的工程量,就可以比较两队的施工速度.因此,可以设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在用式子表示上述的量之后,再考虑如何列出方程. 完成总工程量的,进而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的运算方法,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规范其解题书写格式. 思考:问题中的哪个等量关系可以用来列方程? +两队共同工作半个月完成的总工程量=1. 也可用表格梳理数量关系: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甲队1++×乙队
解:设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记总工程量为1,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度,得++=1. 方程两边乘6x,得 2x+x+3=6x.解得 x=1. 检验:当x=1时,6x≠0.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1. 由上可知,若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可以完成全部任务,对比甲队1个月完成任务的,可知乙队的施工速度快. 【对应训练】 教材P154练习第2题. 教师总结列分式方程解决工程问题的解题策略: 1.题中有“单独”字眼通常可知工作效率. 2.通常间接设元,如××单独完成需x(单位时间),则可表示出其工作效率. 3.弄清基本的数量关系.如本题中的“合作的工效=甲乙两队工作效率的和”. 4.解题方法:可概括为“321”,“3”指该类问题中三量关系,如工程问题有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2”指该类问题中的“两个主人公”,如甲队和乙队;“1”指该问题中的一个等量关系.如工程问题中等量关系是:“两个主人公”工作总量之和=全部工作总量.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补充含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的应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探究点2 列分式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我们一起再来回忆一下行程问题的等量关系吧! 行程问题:路程 =速度×时间 接下来我们看这个例题! 例 (教材P153例4)某次列车平均提速v km/h.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 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 km,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分析:这里的字母 v,s表示已知数据,设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 km/h, 那么提速前列车行驶s km所用时间为 h, 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v) km/h, 提速后列车运行(s+50) km所用时间为 h. 根据行驶时间的等量关系“提速前列车行驶s km的时间=提速后列车行驶(s+50) km的时间”,可以列出方程=. 也可用表格梳理数量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例4是以列车提速为背景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分析:设所求的提速前速度为x km/h,抓住题目中“用相同的时间”这个条件,就能列出方程. 教师总结列分式方程解决行程问题的解题策略: 1.注意关键词“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路程速度时间提速前sx提速后s+50x+v
解:设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 km/h,根据行驶时间的等量关系,得 =. 方程两边乘x(x+v),得 s(x+v)=x(s+50). 解得x=. 检验:由v,s 都是正数,得x=时x(x+v)≠0. 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 答: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 【对应训练】教材P154练习第1题. 归纳总结: 分式方程的应用主要是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这与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 提速”与“提速到”的区别. 2.同上也是“321”,即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两主人公”——本题是“提速前”和“提速后”;“一等量关系”——本题是时间相同. 3.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通常抓住“时间线”来建立方程. 【教学建议】 教师可对检验作解释:例4的检验中利用了问题的实际意义,根据字母的含义确定其取值范围中不含负数和0,从而确定分式方程解的情形.
活动三:延伸拓展,巩固升华 设计意图 此例题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销售问题,为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完善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种类,并让学生 例 为扎实推进“五育”并举工作,加强劳动教育,某中学针对七年级学生开设了“跟我学面点”烹饪课程.课程开设后学校花费6 000元购进第一批面粉,用完后学校又花费9 600元购进了第二批面粉,第二批面粉的采购量是第一批采购量的1.5倍,但每千克面粉价格提高了0.4元.求第一批面粉的采购量. 分析:根据“第二批面粉的每千克面粉价格-第一批面粉的每千克面粉价格=0.4”列方程即可. 解:设第一批面粉的采购量为x kg.由题意,得-=0.4. 方程两边乘15x,得96 000-6 000×15=0.4×15x. 【教学建议】 本例是为巩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而设,可根据条件列方程求解,注意提醒学生用“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判断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在第(2)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跟数学息息相关. 解得x=1 000. 检验:当x=1 000时,15x≠0.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1 000. 答:第一批面粉的采购量为1 000 kg. 【对应训练】 为加快公共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某停车场计划购买A,B两种型号的充电桩.已知A型充电桩比B型充电桩的单价少0.3万元,且用15万元购买A型充电桩与用20万元购买B型充电桩的数量相等.则A,B两种型号充电桩的单价各是多少? 解:设A型充电桩的单价为x万元,则B型充电桩的单价为(x+0.3)万元. 根据题意,得=.解得x=0.9. 检验:当x=0.9时,x(x+0.3)≠0,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0.9.所以x+0.3=1.2. 答:A型充电桩的单价为0.9万元,B型充电桩的单价为1.2万元. 【教学建议】 教学中建议让学生先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列出关系式之后,由学生先自行解答,教师再集体讲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解题时有什么错漏,这样印象深刻,在之后的练习中可避免犯同样的错.
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随堂训练】相应课时随堂训练.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检验时需要注意什么?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1.教材P154习题15.3第3,4,5,6题. 2.相应课时训练.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审、找、设、列、解、验、答
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采用启发讲授、合作探究、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列表分析、找重点语句、探寻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充分地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解题大招一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方法
首先弄清题意,根据关键描述语,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还要注意看清题干中是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例1 (2023·鞍山中考)甲、乙两台机器运输某种货物,已知乙比甲每小时多运60 kg,甲运输500 kg所用的时间与乙运输800 kg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两台机器每小时分别运输多少千克货物.设甲每小时运输x kg货物,则可列方程为( A )
                                       
A.= B.= C.= D.=
解析:甲每小时运输x kg货物,则乙每小时运输(x+60)kg货物,由题意得=.故选A.
解题大招二 图文信息类问题的解法
图文信息这类试题往往以图文形式提供一定的数学情景,需通过对图画中的情景(或对话等)的分析和理解,厘清数量关系,抽象出数学本质,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例2 某学校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派王老师和李老师去购买一些篮球和排球.回校后,王老师和李老师编写了一道题:
同学们,请求出篮球和排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分析:设排球的单价为x元,则篮球的单价为(x+60)元,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建立方程.
解:设排球的单价为x元,则篮球的单价为(x+60)元.根据题意,列方程得=.解得x=100.检验:当x=100时,x(x+60)≠0,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00.所以x+60=160.
答:排球的单价为100元,篮球的单价为160元.
解题大招三 表格法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用表格法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理解题意,理顺数量关系.用表格法分析数量关系的步骤:首先通过读题确定问题中的关键量及描述对象或发生的阶段、方式,然后设计表格,在表格中先填上已知量,然后确定未知量,最后表示其他相关量,从已知条件中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语句,结合表格中的各数量,列出方程,进而解决问题.
类型一 工程问题
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方法:各部分工作量之和等于1,常从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上考虑相等关系.
例3 抗洪抢险时,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筑起拦洪大坝,甲队单独做正好按期完成,而乙队由于人少,单独做则超期3 h才能完成.现甲、乙两队合作2 h后,甲队又有新任务,余下的由乙队单独做,刚好按期完成.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各需多少小时?
分析:设甲队单独完成需要x h,则乙队需要(x+3) h.
解:设甲队单独完成需要x h,则乙队需要(x+3) h.由题意,得+=1.解得x=6.检验:当x=6时,x(x+3)≠0,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6.所以x+3=9.
答:甲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6 h,乙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9 h.
类型二 行程问题
例4 从广州到某市,可乘坐普通列车或高铁,已知高铁的行驶路程是400 km,普通列车的行驶路程是高铁的行驶路程的1.3倍.
(1)求普通列车的行驶路程;
(2)若高铁的平均速度(km/h)是普通列车平均速度(km/h)的2.5倍,且乘坐高铁所需时间比乘坐普通列车所需时间缩短3 h,求高铁的平均速度.
分析:设普通列车的平均速度是x km/h,则高铁的平均速度是2.5x km/h.
解:(1)根据题意得400×1.3=520(km).
答:普通列车的行驶路程是520 km.
(2)设普通列车的平均速度是x km/h,则高铁的平均速度是2.5x km/h.根据题意,得-=3.解得x=120.检验:当x=120时,2.5x≠0,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20.则高铁的平均速度是120×2.5=300(km/h).
答:高铁的平均速度是300 km/h.
培优点 销售盈亏问题
例1 佳佳果品店在批发市场购买某种水果销售,第一次用1 200元购进若干千克,并以每千克8元出售,很快售完.由于水果畅销,第二次购买时,每千克的进价比第一次提高了10%,用1 452元所购买的数量比第一次多20 kg,以每千克9元售出100 kg后,因出现高温天气,水果不易保鲜,为减少损失,便降价50%售完剩余的水果.
(1)第一次购买水果的进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2)该果品店在这两次销售中,总体上是盈利还是亏损?盈利或亏损了多少元?
分析:(1)根据第二次购买水果数多20 kg,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
(2)先计算两次购买水果的数量,赚钱情况:销售的水果量×(实际售价-当次进价),两次合计,就可以求得是盈利还是亏损了.
解:(1)设第一次购买水果的进价是每千克x元,则第二次购买水果的进价是每千克(1+10%)x元,即1.1x元.
根据题意,得-=20.解得x=6.检验:当x=6时,1.1x≠0,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6.
答:第一次购买水果的进价是每千克6元.
(2)第一次购买水果1 200÷6=200(kg).第二次购买水果的进价是1.1×6=6.6(元),第二次购买水果200+20=220(kg).第一次赚钱为200×(8-6)=400(元),第二次赚钱为100×(9-6.6)+(220-100)×(9×0.5-6.6)=-12(元).所以两次共赚钱400-12=388(元).
答:该果品店在这两次销售中,总体上是盈利了,共盈利388元.
例2 某大型连锁超市根据市场行情,用13 200元购进了一批保暖衣,面市后供不应求.商家又用28 800元购进了第二批这种保暖衣,所购数量是第一批购进数量的2倍,但单价贵了10元.
(1)该超市购进的第一批保暖衣有多少件?
(2)若两批保暖衣按相同的标价销售,最后剩下50件按八折优惠卖出,要使两批保暖衣全部售完后利润率不低于25%(不考虑其他因素),每件保暖衣的标价至少是多少元?
分析:(1)设该超市购进第一批保暖衣x件,则购进第二批保暖衣2x件,根据前后单价变化,列出关于x的分式方程,解方程、检验后即可得出该超市购进的第一批保暖衣的数量;
(2)设每件保暖衣的标价是a元.利用总利润=销售总价-进货总价,结合两批保暖衣全部售完利润不低于25%,即可得出关于a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不等式取其中的最小值即可得出答案.
解:(1)设该超市购进第一批保暖衣x件,则购进第二批保暖衣2x件.
根据题意,得.
解得x=120.
检验:当x=120时,2x≠0,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120.且符合题意.
答:该超市购进的第一批保暖衣有120件.
(2)设每件保暖衣的标价是a元.
由(1)得第一批保暖衣的进价为13 200÷120=110(元/件),
第二批保暖衣的数量是120×2=240(件),
第二批保暖衣的进价为110+10=120(元/件),
由题意得(120+240-50)a+50×0.8a-(13 200+28 800)≥(13 200+28 800)×25%.
解得a≥150.
答:每件保暖衣的标价至少是150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