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五上第48页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的1-3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师:你能列竖式计算这两道题吗?出示:475+34=;475-34=师:孩子们,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追问:你知道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吗?指出:在加减中,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2、师:看来同学们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掌握得都不错,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师:是的,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的情境图。谈话:这是几个同学在商店购物的画面。你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你能列出算式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下面的问题并写出相应的算式:(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4.75+3.4=(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4.75-3.4=(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4.75+2.65=(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4.75-2.65=2、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问题,还列出了算式。接下来,我们首先来解决有关小明和小丽的问题。3、教学例1的第(1)问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这个算式吗?先试一试,再和同桌交流。(同时指名板演)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在计算“4.75+3.4”时有的同学把小数点对齐,有的把末尾对齐,你认为哪种对?为什么?预设1、用元角分作单位2、计数单位3、估算4、用正方形摆一摆比较这些不同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不管是哪种方法,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即要A、(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B、从低位算起;C、满十进一。4、教学例1的第(2)问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4.75-3.4”这个算式。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提问:你是怎样算,怎样想的?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小结:竖式计算小数减法,也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从低位算起。5、完成课本P48页“试一试”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要说的?追问:化简的依据是什么?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6、比较: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减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满10进1。)要注意哪些地方?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要化简。)7、P49“练一练”交流:第(1)小题,百分位上算的是几加几?“0”从何而来?第(2)小题,作为整数,24的小数点在什么位置?第(4)小题,得数为什么可以看成3?三、巩固练习1、口算P50 T1指名说出结果,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2、完成P50 T3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四、课题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五、拓展延伸: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再继续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课后先自己试一试。板书: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得数点上小数点满十进一 结果要化简《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试着解决,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计算,挖掘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为知识的迁移留下了伏笔。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对于“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难点,一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但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由于怕时间不够,我没有让学生充分说,只是让个别好学生说;在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 )对齐,再从( )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 )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 )化简。”这样让学生总结,特别对一些差生,应该更清晰。在学生尝试计算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算法和这样算的理由,还让孩子们估算一下后看看计算的结果是否与估算结果接近,既复习了估算,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用估算也是检验我们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