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课时目标1.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 2.经历菱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思想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学习重点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理解和掌握.学习难点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课时活动设计 回顾旧知 1.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E.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余三条边AD,DC,BC的长度各是多少 (2)对角线AC与BD有什么位置关系 (3)若∠ADC=120°,求AC的长. 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答案.解:(1)AD=DC=BC=AB=6.(2)AC⊥BD.(3)AC=6. 2.如图所示:在 ABCD中添加一个条件使其成为菱形. 添加方式1: AB=AD(答案不唯一) . 添加方式2: AC⊥BD(答案不唯一) .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简单题目的设计,帮助学生回顾菱形的相关性质及判定方法,学生从题目入手,不仅能回顾相关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典例精讲 例1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 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 cm.求: (1)对角线AC的长度; (2)菱形ABCD的面积. 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AC与BD相交于点E, ∴∠AED=90°(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DE=BD=×10=5(cm)(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E===12(cm). ∴AC=2AE=2×12=24(cm)(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S菱形ABCD=S△ABD+S△CBD=2×S△ABD=2×BD·AE=2××10×12=120(cm2). 例2 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其中BD的长为12,AC的长为16.求:(1)菱形的边长;(2)菱形一条边上的高.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BD=12,AC=16,∴BE=DE=BD=6,AE=CE=AC=8.∴在Rt△ABE中,AB==10.∴菱形的边长为10.(2)设菱形一条边上的高为h,由题意,得10 h=×12×16,解得h=9.6.∴菱形一条边上的高为9.6.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对菱形的相关性质进行灵活应用,同时学生对于具体的问题通过自主思考、教师点拨后基本能形成比较好的解题思路.例2第二问,学生必须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这一结论求出面积,进而求出一边上的高. 拓展提高 1.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吗 为什么 第1题图 第2题图 解:是.理由:根据纸条的两长边互相平行说明重叠的部分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纸条等宽说明两条邻边上的高相等,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明两邻边相等,故重叠的部分ABCD是菱形. 2.如图,你能用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ABC折出一个菱形,且使∠A成为菱形一个内角吗 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做题对于菱形的相关判定方法也进行了巩固.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存在什么疑问 请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知识收获、方法收获、关注问题.总结完成后请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应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进行升华点拨. 设计意图: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作用. 相关练习. 1.教材第9页习题1.3第1,2,3,4题. 2.相关练习.第3课时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1.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2.例题.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