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等比性质课时目标1.理解比例的等比性质;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运用线段的比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想象等活动中获取知识.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学习难点 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课时活动设计 复习回顾 复习:1.成比例线段的定义; 2.比例的基本性质; 3.若3m=2n,你可以得到的值吗 呢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更好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 1.如图,已知==,你能求出与的值吗 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那么与有怎么样的关系 在求解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及发现,组内达成共识后在班内展示,教师给予正确引导. 议一议:已知a,b,c,d,e,f六个数.如果=,那么=和=成立吗 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随机选择学生进行回答. 2.如图,,,,的值相等吗 的值又是多少 在求解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议一议:已知a,b,c,d,e,f六个数.如果==(b+d+f≠0),那么=成立吗 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随机选择学生进行回答. 如果==…=(b+d+…+n≠0),那么=吗 学生尝试总结a,b,…,n之间的关系,教师多媒体展示.合比性质 如果=,那么=等比性质 如果==…=(b+d+…+n≠0), 那么= 注意事项:要强调等比性质中,分母b+d+…+n≠0. 设计意图: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加深对成比例线段的理解. 典例精讲 1.已知=,求与的值. 解:∵=,∴=+1=+1=. ∵=,∴=-1=-1=-. 2.在△ABC与△DEF中,若===,且△ABC的周长为18 cm,求△DEF的周长. 解:∵===, ∴==. ∴4(AB+BC+CA)=3(DE+EF+FD),即DE+EF+FD=(AB+BC+CA). 又∵△ABC的周长为18 cm,即AB+BC+CA=18 cm, ∴DE+EF+FD=(AB+BC+CA)=×18=24(cm),即△DEF的周长为24 cm. 设计意图:学到的知识要会应用升华,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灵活运用比例的合比性质及等比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师生互动,主要还是学生的动,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主动学习,遇到问题,要善于分析思考. 巩固训练 1.已知==(b+d≠0),求的值. 解:=. 2.若=,则= . 3.若=,则的值为 . 4.已知==. (1)求的值; (2)求的值. 解:(1)∵==, ∴=,=. ∴=+1+=3. (2)设===k, ∴a=3k,b=5k,c=7k. ∴===-1. 5.如图,已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求AB,DE,BC,DC,AC,EC的长,并计算△ABC与△EDC的周长比. 解:由勾股定理,得AB=2,DE=,BC=2,DC=,AC=2,EC=,△ABC的周长=AB+BC+AC=2(++),△EDC的周长=DE+DC+EC=++,所以△ABC与△EDC的周长比等于21.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同伴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合比性质,等比性质,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相关练习. 1.课本第81页习题4.2第3题. 2.相关练习.第2课时 等比性质 合比性质 如果=,那么=等比性质 如果==…=(b+d+…+n≠0), 那么=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