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位似图形课时目标1.理解位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能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理解相似多边形与位似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是位似多边形的方法,并能准确指出位似中心和相似比.学习重点 位似多边形的相关定义、性质的理解,绘制位似多边形方法的掌握.学习难点 位似多边形的判断,从位似中心的不同方向绘制位似多边形.课时活动设计 情境引入 1.让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如图). (1)观察图形有什么特点 (2)在图片①上取一点A,它与另一张图片(如图片②)上相应的点A'之间的连线是否经过镜头中心O 要求学生操作得出结论.在图片上换其他的点试一试,还有类似的规律吗 此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2.在以上的活动基础上引出位似多边形的相关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任意一组对应顶点A,A'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O,且OA'=k·OA(k≠0),那么这样的两个多边形叫做位似多边形,点O叫做位似中心. 注意事项:位似多边形一定是相似多边形,反之则不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感受位似图形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让学生归纳上面图形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位似图形的相关定义. 探究新知 探究1 给出一组位似多边形(如图),请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图中位似多边形的相似比是多少 与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k有什么关系 你能证明吗 结论:位似多边形上任意一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k等于相似比. 探究2 让学生通过对两组位似多边形(如图)的观察与分析,判断其位似中心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位似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类,学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思路,比如按位似中心的位置进行分类,按对应点与位似中心的相对位置分类,甚至按多边形的形状分类等.对每一种分类思路,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分析其合理性. 注意事项: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能构成位似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式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探究,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位似多边形的概念及分类. 典例精讲 如图,已知△ABC,以点O为位似中心画一个△DEF,使它与△ABC位似,且相似比为2. 分析:有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明确对应顶点连线在过位似中心的一条直线上即可求出. 解:如图,画射线OA,OB,OC;在射线OA,OB,OC上分别取点D,E,F,使OD=2OA,OE=2OB,OF=2OC;顺次连接D,E,F,则△DEF与三角形ABC位似,相似比为2. 设计意图:本活动重在学生实践,要让学生亲自体验绘制位似三边形的步骤. 巩固训练 判断正误: (1)位似多边形一定是相似多边形.(√) (2)相似多边形一定是位似多边形.(×) (3)两个位似多边形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2∶3,则两个多边形的面积之比为49.(√) (4)两个位似多边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同时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拓展延伸 用以下方法可以近似地把一个不规则图形放大: 1.将两根等长的橡皮筋系在一起,联结处形成一个结点. 2.选一个图形,在图形外取一个定点. 3.将系在一起的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定点,把一支铅笔固定在橡皮筋的另一端. 4.拉动铅笔,使两根橡皮筋的结点沿所选图形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已知图形上运动一圈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图形与已知图形形状相同. 让学生思考,交流,说明为什么用橡皮筋的方法放大前后的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应用此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路,给出一种放大或缩小不规则图形的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加深对前面知识的理解,感悟各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总结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2.总结位似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回顾绘制位似图形的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锻炼整理归纳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练习. 1.教材第115页习题4.13第1,2题. 2.相关练习.第1课时 位似图形1.一般地,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任意一组对应顶点A,A'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O,且OA'=k·OA(k≠0),那么这样的两个多边形叫做位似多边形,点O叫做位似中心.2.位似多边形上任意一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k等于相似比.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