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活动,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掌握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同时,该阶段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和交流反思的能力,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伴分享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确定对称轴,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3、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反思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识别对称图形并确定对称轴,掌握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能准确判断对应点,并正确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智慧引入
1、课件播放各种漂亮的轴对称纹样,学生欣赏。
2、引导回顾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师: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还记得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定义)
师:是的。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关于轴对称图形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轴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那条折痕就是对称轴。
师:还记得怎么画对称轴吗?
生:记得。
师:那就打开数学书,画出第79页4幅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吧!开始。
(1)学生画对称轴,老师拍照上传学生作品至大屏幕。
(2)师生共同评价,以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深刻理解。
3、揭示课题并板书: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的知识。
板书:轴对称
二、任务导学
1、认识对应点,探究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2、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活动促学+互动研学
【活动一】观察课本第79页的松树图,看一看,数一数,你有什么发现?
1、出示自学提示:
(1)看一看:点A和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2)数一数:图中的点A和点A'距离对称轴各几格?
(3)找一找:你还能在图中找到类似点A与点A'这样的对应点吗?
2、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4、汇报展示。
师:看样子同学们都有了不小的收获,接下来就有请各小组代表来汇报。
俊熙小组2号:我们发现点A和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俊熙小组2号:这里有个垂直符号。
师:能干!其他小组是怎么看的呢?
生:我们除了看还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了的,发现点A和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形成的是一个直角。
师: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好办法。有请第下一小组!
某某小组代表:我们发现点A和点A'到对称的距离都是3格。说明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在轴对称图形中,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两个点叫对应点,也可以叫对称点。
师:在这个松树图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吗?有请某某小组上来找一找,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老师将该小组作品拍照上传到大屏幕)
某某小组代表:(一边找一边标上字母)我们找到了3个对应点,分别是点B和点B'、点C和点C'、点D和点D'。
生:任老师我还找到了一组对应点
师:是吗?赶紧上来指出来。
生:在这里(指着松树图的顶端)。
师:咦!这里不是就一个点吗?
生:不对!这两个对应点重合了,就在对称轴上。
师:我觉得此处应该有掌声。
师:那我们也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像这样的点我们可以用O和O'表示,即O(O')。
师:想一想,在这个松树图上能找到多少对这样的对应点?
生:可以找到6组。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可以找到无数组。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在这个松树图的每条边上都有无数个点,依据对称轴的特点,每个点都能找到与它对应的那个点,所以我认为可以找到无数组对应点。
师:了不起的发现,老师为你点赞。
师:是的。在轴对称图形上能找到无数组对称点,为了便于观察,我们一般只找比较特殊、关键的几组对应点,也就是找每条线段端点的对应点就可以了,也可以说是每个角的顶点是吧。
师:那如何判定某两个点是不是一对对应点呢?
生:我先把这两个点用虚线连起来,然后用三角尺的直角去判断这两个点的连线是否与对称轴互相垂直,最后看看这两个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这样就可以确定这两个是否是一组对应点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松树图,探究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反思的能力。
师:说得太好了。有了上面的学习收获,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活动吧。
【活动二】根据对称轴补全课本第80页例2中的轴对称图形。
1、出示学习提示:
(1)想一想怎样做才能画得又对又快。
(2)请用尺子和铅笔连线。
2、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巡视指导。
3、对子交流。
4、作品展示汇报。
【老师拍照上传学生作品,对子上前指着自己的作品说方法】
生:我是先把左半部分的几个顶点分别标上A、B、C、D,然后按照轴对称的特点,找到这4个点的对应点,最后把这几个连起来。
师:你是怎么找这几个点的对应点的?请你以点A为例说说好吗?
生:好的。我先数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格,然后用三角尺过点A作对称轴的垂线(虚线)并延伸出去,再从对称轴起往右边数3格后打个小圆点,记作A',这个A'点就是点A的对称点。其它点的对称点我也按这个方法找的。
生:我还有对称轴上找到了两个点,我的把上面的点记作点E和E',下面那个点记作点F和F'。这两个点和对称点重合了,就在对称轴上。但我觉得也应该找出来。
师:任老师也同意。那就请没有找到这两个点的同学补起来吧。
(学生修改作品)
师:当然我们还常常把上面的那个点记作点O和点O'。如:O(O')。
师: 大家觉得在补全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点不能打太大了。
生:要用尺子连线。
生:要按顺序连线。
师:嗯,老师赞同你们的想法。你们觉得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什么?
生:找关键点的对称点。
师:是的。我们要根据轴对称的特点找到各关键点的对称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以致用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1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解答过程及结果。
(3)师追问画法。
2、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
3、完成课本第82页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强调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五、学力延伸
完成完成课本第82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提示:想一想用什么好办法能准确补全这两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作品展示。
(老师投影学生作品到大屏幕,学生讲过补全的过程和方法。)
师:刚才补全的方法和第5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5题补全很简单,好画。但这一题画起来麻烦一些。
师:能给大家说说你的方法吗?
生:能。我还是先找关键点,再过关键点作对称轴的垂线,然后看关键点与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从而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把这些点顺次连接起来。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想给自己打几颗星?
生:这节课我觉得学得很好,能得5颗星。
生:我觉得我只能得3颗星,因为在做第7题时我补全另一半时搞错了。
生:我觉得这节课我学得很开心,也学得很好,可以得5颗星。
师:这节课我觉得大家都表现很好,都能得5颗星。你们都是老师眼中最靓的星。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定义: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直线
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连线与对称轴垂直的点
补全方法:确定关键对应点,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清晰展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对称轴、对应点和补全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回顾和复习。
教学反思
通过一次是叫我们发现要把例1和例2合在一起上,不然内容太过于简单。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还学会了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反思的意识。
在探究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时,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测量和讨论,自主发现了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这对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非常有帮助。在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补全轴对称图形时,没有先确定关键对应点,导致补全的结果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