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为“认识人民币”。此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这个单元涵盖了众多知识点,如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认识、单位间的换算、人民币的使用以及选择适当的货币单位等。原教材中,这些内容被划分为5个课时进行教学。首先,通过例1和例2,学生将了解小面额的人民币,并熟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同时学会单位间的换算。接下来,例3和例4会帮助学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学会其换算。最后,例5和例6将通过模拟购物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本次的教学主要涉及到例1例2的内容,认识人民币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人民币并非毫无基础。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有过与人民币的接触,例如过年时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或是随同家长逛超市时的购物体验。然而,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对人民币的特点、使用以及对商品价格的实际感知相对匮乏。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支付逐渐成为了主流的付款方式。这种趋势进一步减少了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与现金的直接接触,从而加剧了他们对人民币的陌生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人民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正确使用人民币是现实生活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应把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认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2.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准备:人民币学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智慧引入师:同学们过年最喜欢做什么?生:放鞭炮(鞭炮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老师同样喜欢)、贴春联和窗花(传承传统文化)、收红包……师:老师也喜欢过年,最让我开心的事是收到长辈的红包,那你们知道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吗?生:钱。师: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钱?生:购物、饭店、乘坐交通工具…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看来在很多地方都会用到钱,钱很重要,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生:人民币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设计意图:由谈话导入课题,联系生活实际过年收红包的钱,引入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用红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满着数学知识。】二、任务导学1、认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2、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设计意图:通过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三、活动促学+互动研学活动一:认识人民币师: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1元人民币)。生:1元人民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这是1元的?生:有数字1还有一个壹圆的汉字。师:真能干!你是通过数字和文字来辨别的。师:关于1元人民币,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知识?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一元钱上有毛主席头像,反面还印着我们国家杭州西湖的风景名胜三潭映月。上面还有国徽,国徽代表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民币也是我们国家的名片,我们一定要爱护人民币,不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师:(指着硬币)瞧,这又是多少钱呢?(1元)哇,你又是怎么知道的?(上面写着数字1和元字。)真厉害,都是1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材质不一样。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像这样,用纸做的叫做纸币,金属做的叫做硬币。这两种都是人民币。元是我们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之一,并且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都是相等的。(板书:元)师:同学们,人民币家族的成员可不止1元,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将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及其特点说给对子听。师:识别人民币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师:想不想挑战认识人民币?出示:1角(或5角)师:请你说一说怎么知道是一角的?生:数字1和汉字角。师:非常棒!看到了一个关键的文字信息“角”,角,也是我们人民币的基本单位。(板书:角)你又是怎么认出来的?(有5和“分”字)分也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之一。(板书:分)小结:师:刚刚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谁能帮老师总结一下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看来认识人民币难不倒大家,那老师想问问你们,你觉得区分辨别人民币的关键看什么呢?(关键看数字和单位)【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从数字和汉字来区分辨别。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了解决定面值大小的不仅仅是数,还有单位。】活动二:动手分一分出示人民币。师:刚刚我们认识这么多的人民币,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它们分分类?生:能师:那好,拿出你们的学具,试一试。师: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类的?汇报:学生1:我是把所有纸币放在一起,把所有硬币放在一起,按材质不同,把它们分成了纸币和硬币。学生2:我把1元和1角放在一起,5角和5分放一起……师:老师想问问你,1元和1角为什么可以放一起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数字相同)同学们,也就是说他是按什么来分的?(数字面值)可以吗?当然可以啦。学生3:我是按单位分的,所有的元放一起,所有的角放一起,所有的分放一起。师:掌声送给前面这三位小组的同学,表扬他们特别爱思考。【设计意图: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引导学生按多种方法分类,避免学生机械化记忆,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熟悉人民币的各种面值】活动三:了解进率师:老师手里面有2个红包,要送给表现好的两位同学。一个厚一些,一个薄一些,如果是你,你想选哪一个红包?为什么呢?打开看一看。师:谁的红包里面的钱更多?第一个红包拆开是1张1元第二个红包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角、2角、3角……10角(1元)9角再加1角是几角?(10角)看来已经有同学知道了10角就是1元。师:原来这两个红包的钱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连接,1元=10角。(板书:1元=10角)那反过来10角等于多少呢 10角=1元。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那角和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大胆的猜一猜。1角=10分(板书)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那你们知道1元等于多少分吗?生:100分。师:你是怎么推算出来的?生:1元=10角,而1角又可以换算成10分,1个10分,2个10分……10个10分,10个10分就是100分。也就是说1元=100分。(板书)师:你真是未来的数学家!师小结: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由此我们就知道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设计意图:通过拆红包,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知道了人民币的面值不光是看数量,还要看单位。把人民币的知识和数的组成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探究的好习惯】四、学以致用学用人民币师:看来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非常了解了,你们会用人民币吗?试试看。师:这根棒棒糖是1元,用上面的三种面值的人民币付钱,每种面值的数量不限,可以怎么付呢?生1:2张5角生2:1张5角,5张1角生3:10张1角师:把掌声送给以上同学。小结:同学们,虽然他们刚刚支付的方式不同,但是最后支付的总钱数都是1元。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图中的小朋友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1元+1元=2元,还有3个1角就是3角,合起来就是2元3角。)小结:看来,在数钱的时候,我们要把单位相同的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如果加起来刚好是10角,就可以换算成1元。【设计意图:把人民币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购物感受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为后面人民币的兑换和计算作铺垫。】五、学力延伸人民币大家族的成员还有很多,而且人民币身上还有许多的奥秘。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走进人民币。(播放视频)【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解更多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以及世界各国的货币。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六、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养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1元=10角 1角=10分1元=100分教学后记: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微信等网络支付手段的普及,一年级的孩子对于人民币的认识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对老师的教学要求也更高,新课标提到:学生要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基于此,在本节课教学之前,曾老师就布置任务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学会购物,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人民币的价值,感悟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同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我通过设计三个活动:认识人民币、动手分一分、了解进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小面额人民币的特点,并根据特点对人民币进行简单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最后设计购物活动,加强对人民币元角分的关系的理解,为后面提高换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玩中学,说中练,趣中思,做中悟,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同时为后面运用人民币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本节课曾老师反复试教,修改教学流程,注重教学细节,最终呈现了这堂公开课。作为曾老师的结对搭档,全程参与他的试课、听课、评课,见证了曾老师的付出与努力。通过一次次的听评课,收获颇多,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效果有目共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