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1课时)(任务驱动式)教案2023-2024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1课时)(任务驱动式)教案2023-2024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尿液是形成和排出》 课时教学方案 第1课时
一、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视频,说出排泄的概念,描述排泄的三条途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通过演示实验描述肾脏的形态和结构。(生命观念)
3.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组成示意图,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尝试制作肾单位结构模型。(生命观念、探究实践)
二、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1:先自学后老师点拨,找到并记下排泄三途径,能准确说出三途径。
评价任务2:先自学教材、图片、视频资料,再组内交流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评价任务3:先观察肾单位的组成示意图,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完成练习。
三、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市人民医院收治一病人:面黄有轻渡浮肿,双下肢水肿,肾区钝痛,医生让其通过血液透析来治疗。血液透析是用机器模拟肾脏功能。
血液透析的病人很痛苦,这位病人的肾脏怎么啦?他的尿液检测单上藏着什么秘密?他为什么要做透析?
二、学习目标
1.通过结合自身水分的排出,准确说出排泄的三途径。
2.通过演示实验描述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3.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组成示意图,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尝试制作肾单位结构模型。
三、学习过程
人体需要不断从生物圈中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并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也必然会产生各种废物。这些废物如何排出体外的呢?
任务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指向目标1)
认真阅读教材第66页第一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排泄?你吸收进体内的水分,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
【跟踪训练1】:(检测目标1)
下列哪项不属于排泄 ( )
A.出汗 B.排尿 C.排便 D.呼出二氧化碳
评价标准: 自评: 分
(1)认真阅读课本,红笔标记重点内容。+3分
(2)认真核对答案,并用红笔订正。+1分
任务二:观察肾脏的结构(指向目标2)
阅读课本66页,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观察肾脏的结构》,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实验观察,描述肾的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2.肾的皮质和髓质哪部分颜色深?为什么?
3.结合右图识别皮质、髓质、肾盂、输尿管、肾动脉、肾静脉等结构。
【跟踪训练2】:(检测目标2)
1.下列各器官中,与人体排泄代谢废物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B.C.D.
2.下列关于人体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B.输尿管是输送尿液的管道
C.膀胱具有贮存尿液的功能 D.尿道是形成尿液的结构
评价标准: 小组评价: 分
(1)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5分
(2)能正确说出问题的答案;+2分
任务三:肾单位的结构(指向目标3)
观察肾单位和肾小球组成示意图,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
2.肾小体、肾小管各分布在肾脏的什么部位?
3.血液在肾单位中是如何流动的?写出血液流经肾单位的血液循环路径。
【跟踪训练3】:(检测目标3) 同桌互评: 分
右图是肾小体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③ 和⑥ 共同构成 。
(2)图中③⑥⑦共同构成了 。
(3)图中②是 管内流动的是 ,两端均与毛细血管相连通的血管是图中的[ ] ,内流 血;两端都是小动脉的结构是[ ] 内流 血。
(4)[①]、[②]、[④]三条血管中流动的都是 血,说明[③] 的周围组织未从其内血液中吸收 。
(5)血液流经肾单位时,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一次是在 部位,另一次是在 部位。
评价标准: 组长评价: 分
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认真核对答案、红笔订正,每空1分。
达标检测 组长和教师评价结合: 分
利用各小组分到的材料,制作一个肾单位结构模型
评价标准:制作肾单位结构模型结构正确,外形美观得4分;结构合理,外形不美观得2-3分;结构不正确,0分。
思维拓展:
肾脏中有许多我们觉得比较陌生的结构,就连我们“似曾相识”的毛细血管也与别处有所不同。在肾单位中,有两处毛细血管: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小球这个毛细血管的两端居然都是小动脉。进入肾单位的血液,只有经过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才变成了静脉血,其他的血管中流动的都是动脉血。也就是说,血液流经肾小球这个结构后并没有发生我们所认为的气体交换。那肾小球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