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五下数学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呈现的素材是先用3个,8个进行研究,再用9个、10个、11个来验证。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难点,对素材进行了调整:先用3个,9个进行研究,再用8个、10个,11个来验证。“3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尽可能的将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的合理性,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天平秤一次,可以判断出次品在两个托盘或者天平外中的一个。也就是说,通过推理可以将次品确定在这3份中的1份中。这就为分3份提供了直观的经验,为后面的探索作准备。“9个”通过对呈现多种方法的比较,总结出找次品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尽量平均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经历“找次品问题”的优化过程,体会优化的本质。2.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体会抽象思想、化繁为简思想、优化思想,从而提高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寻找被测物品数量与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秤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弄清问题题意,激发探究愿望81个乒乓球中,只有1个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这个稍重的球?初步尝试:每位同学1分钟独立思考时间。汇报交流。揭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交流中辨析让学生弄清题目中的“至少”和“保证”的含义。)二、任务驱动探究,构建策略模型“81个”小球找次品比较复杂,那么怎么开始我们的研究呢?师:2个小球至少秤几次,3个小球呢?任务一:3个乒乓球中,只有1个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这个稍重的球?要求:可以用画图,文字等自己喜欢形式把找次品的过程表示出来。2.找好了可以同桌说一说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2个”与“3个”形成次数的对比:为什么数量多了1个,次数没有增加?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感受到找次品并不是都要秤,可以通过推理一一排除,为研究“分组规律”埋下伏笔。与此同时也让学生搞清楚用天平秤会出现两种情况:平衡和不平衡。)任务二:9个乒乓球中,只有1个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这个稍重的球?要求: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找次品的过程表示清楚。2.4人小组比较一下自己找的方法,确定一人进行汇报。学生独立完成。4人小组进行方法比较。反馈:集中反馈方法比较。(设计意图:通过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白要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与此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成三份(每次秤后排除的越多,就会把次品确定在更小 的范围内))任务三:用我们发现的方法找出8个、10个、11个乒乓球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要求:1.尽量用最简洁的方法把找的过程表示出来,让大家看了能一目了然。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找的过程。分组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反馈:说一说(引导学生用数字表示乒乓球)(设计意图:不仅验证了要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找次品的方法,也总结出找次品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尽量平均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抽象能力。)三、运用策略模型,解决复杂问题81个乒乓球中,只有1个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这个稍重的球?1.回到解决一开始出现的复杂的问题2.反馈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