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蒸 腾 作 用课时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蒸腾作用过程以及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2.认识蒸腾作用过程,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与自然界的作用。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4.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学习难点:保卫细胞对气孔的调节。课时活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各抒己见。设计意图:用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测量不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教师活动:课前布置任务,测量祼地和草坪在相同时间的温度和湿度,做好记录。学生活动:各个小组分别在课上展示本组的测量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有植物的环境温度低,湿度大。这是因为植物体能够散失水分,降低环境温度。设计意图:课前的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探究实验:植物体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水分主要从植物体的哪个器官散失出来 学生活动:作出假设——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从叶片散失。教师给出材料用具:盆栽鹅掌木、凡士林、干燥透明的塑料袋、细线。学生设计实验:1.从同一株盆栽鹅掌木上选取两根大小相同的枝条,分别标记为A和B。2.A枝条不作任何处理,将B枝条上所有叶片的两面都涂上凡士林,分别用两个干燥、透明的塑料袋将A、B枝条套住,并用细线扎紧袋口。3.光照2~3小时,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是否有水珠形成。实验现象:套住A枝条的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套住B枝条的塑料袋内壁没有水珠。得出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通过叶片散失到体外。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水分是从叶片的什么部位散失出去的 学生活动:回忆叶片的结构,得出气孔是气体出入的门户。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分只能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 气孔有什么样的结构有利于水分散失呢 探究实验: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教师给出材料用具:菠菜叶、载玻片、盖玻片、清水、镊子、显微镜等。学生活动:做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结合课本文字和教师展示的气孔打开和关闭的动态过程,得出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保卫细胞通过吸水膨胀、失水缩小来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得出结论:植物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师生共同活动:构建蒸腾作用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领悟科学的探究过程,用实验探究来降低本节课的难点,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抽象变具体,化解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教师活动:播放动画,展示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学生活动:根据动画总结出蒸腾作用的过程。教师活动:给出相关资料——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输送到叶,只有1%左右供植物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动利用,99%左右的水分都变成水蒸气从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及对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活动:植物的蒸腾作用对自然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养花种草和植树造林。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植树造林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教师提出问题: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植树时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 夏季植树时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移栽后为什么要给植物遮阴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学生讨论回答:1.植树造林可以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2.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3.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其成活率。4.大树进行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增加了空气湿度,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丰富生活知识,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第二节 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中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二、蒸腾作用的调节植物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三、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导管(根、茎、叶中)→叶肉细胞→气孔→大气。四、蒸腾作用的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3.增加降雨量,调节气候。课本《当堂练》。相关练习。实践性作业:用气球、剪刀、胶带、线等材料制作气孔模型。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