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利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课时目标1.经历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出发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掌握基本事实一,利用基本事实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角相等.学习重点利用基本事实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学习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我们知道,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我们希望能用较少的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的条件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们的研究路径: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1.只给一个条件:①只给一条边:②只给一个角:2.给出两个条件:①一边一内角:②两内角:③两边: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会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哪些情况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呢 设计意图:积累探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探究新知探究1 “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用一根长13 cm的细铁丝,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3 cm,4 cm,6 cm的三角形.把你做的三角形和同学做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2)用同一根细铁丝,余下1 cm,用其余部分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3 cm,4 cm,5 cm的三角形,再和同学做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3)不同小组任取一组能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数据,和同学分别按这些数据用尺规画三角形,画成的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小组互动,教师指导.归纳基本事实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边边边”或“SSS”.几何语言:如图,在△ABC和△DEF中,∵∴△ABC≌△DEF(SSS).探究2 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1:猜想三角形和四边形哪一种结构更加牢靠 解:三角形更牢靠.问题2:观察下面两组木架,如果分别拉动它们,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解: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而四边形的会改变.只要三角形的三边确定,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所具有的这一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抽象、归纳的能力,规范几何语言.典例精讲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证明:∠A=∠C.证明:在△ABD和△CDB中,∵∴△ABD≌△CDB(SSS).∴∠A=∠C.例2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求作:∠A'O'B'=∠AOB.解:作法:(1)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如何用“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培养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意识和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巩固训练1.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EC,AF=ED,要使△ABF≌△ECD,还需要条件 BF=CD .(填一个条件即可) 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AB=CD,AD=BC,则下列结论:①△ABC≌△CDB;②△ABC≌△CDA;③△ABD≌△CDB;④BA∥DC.正确的有( C )A.1个 B.2个 C.3个 D.4个3.已知:如图,AB=AE,AC=AD,BD=CE.求证:△ABC≌△AED.证明:∵BD=CE,∴BD-CD=CE-CD.∴BC=ED.在△ABC和△AED中,∵∴△ABC≌△AED(SSS).4.如图,AD=BC,AC=BD.求证:∠C=∠D.(提示:连接AB)证明:如图,连接AB两点.在△ABD和△BAC中,∵∴△ABD≌△BAC(SSS).∴∠D=∠C.设计意图:通过巩固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利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理解.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相关练习.1.教材第40页习题A组第2,3题,习题B组第1,2题.2.相关练习.第1课时 利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基本事实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边边边”或“SSS”.几何语言:如图,在△ABC和△DEF中,∵∴△ABC≌△DEF(SSS).教学反思第2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课时目标1.掌握“边角边”基本事实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经历探究“两边一角”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重点“边角边”基本事实的理解和应用.学习难点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问题:画△ABC,其中AB=2.5 cm,BC=1.5 cm,并且使BC=1.5 cm的这条边所对的角是30°.小明已经画出了AB=2.5 cm和BC边所对的30°的角.(1)请你选择合适的画图工具帮小明画出边BC;(2)把你所画的图形与小组成员所画的图形对比,并交流.解:(1)(2)学生小组内对比交流.思考问题:1.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几个 解:两个.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解:不一定全等.结论: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操作,通过操作、思考认识到:根据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作三角形,可以做出两种不同的形状,这说明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使学生突破易错点.探究新知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B=A'B',∠B=∠B',BC=B'C'.这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学生动手操作后组内交流,最后总结.解:将△ABC叠放在△A'B'C'上,使点B与点B'重合,边BC落在边B'C'上.∵BC=B'C',∴边BC与边B'C'重合.∴点C与点C'重合.∵∠B=∠B',∴边AB落在边A'B'上.∵AB=A'B',∴边AB与边A'B'重合.∴点A与点A'重合.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得AC与A'C'重合.∴△ABC≌△A'B'C'.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二: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边角边”或“SAS”.几何语言:如图,在△ABC和△DEF中,∵∴△ABC≌△DEF(SAS).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准确掌握定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树立几何学习应当关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几何语言的意识.典例精讲例1 如图是测量工具的示意图.其中AD=BC,AD,BC的中点O被固定在一起,AD,BC可以绕点O张合.我们想要知道玻璃瓶的内径是多少,只要量出AB的长度就可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解:如图,连接AB,CD.∵O是AD,BC的中点,∴AO=DO,BO=CO.在△AOB和△DOC中,∵∴△AOB≌△DOC(SAS).∴AB=DC.∴只要量出AB的长,就可以知道玻璃瓶的内径CD是多少.例2 已知:如图,AD∥BC,AD=CB.求证:(1)△ABD≌△CDB;(2)∠A=∠C.证明:(1)∵AD∥BC,∴∠ADB=∠CBD.在△ABD和△CDB中,∵∴△ABD≌△CDB(SAS).(2)∵△ABD≌△CDB,∴∠A=∠C.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一是让学生体会如何用“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二是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规范的证明过程和格式.巩固训练1.如图,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D )A.∠A=∠D B.∠E=∠C C.∠A=∠C D.∠ABD=∠EBC2.如图,已知AC平分∠BAD,AB=AD.求证:△ABC≌△ADC.证明:∵AC平分∠BAD,∴∠BAC=∠DAC.在△ABC和△ADC中,∵∴△ABC≌△ADC(SAS).3.已知:如图,AB=AC,BD=CD,E为AD上一点.求证:BE=CE.证明:在△ABD和△ACD中,∵∴△ABD≌△ACD(SSS).∴∠BAD=∠CAD.在△ABE和△ACE中,∵∴△ABE≌△ACE(SAS).∴BE=CE.设计意图:通过巩固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理解.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相关练习.1.教材第43页习题A组第1,2题,习题B组第1,2题.2.相关练习.第2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基本事实二: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边角边”或“SAS”.几何语言:如图,在△ABC和△DEF中,∵∴△ABC≌△DEF(SAS).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课时目标1.掌握“角边角”以及“角角边”基本事实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重点“角边角”以及“角角边”基本事实的理解和应用.学习难点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回顾1.已知:如图,CD平分∠ACB,AC=BC.求证:AD=BD.分析:要证边相等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已学的知识,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新知引入问题: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两角和一边”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两角和一边”的位置关系:两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联系已有的学习经历,使知识形成体系.探究新知探究1 基本事实三观察下图中的△ABC,画一个△A'B'C',使A'B'=AB,∠A'=∠A,∠B'=∠B.画法:1.画A'B'=AB;2.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观察:△A'B'C'与△ABC全等吗 怎么验证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最后总结.解:△ABC≌△A'B'C'.理由:将△ABC叠放在△A'B'C'上,使点A与点A'重合,边AB落在边A'B'上.∵AB=A'B',∴边AB与边A'B'重合.∴点B与点B'重合.∵∠A=∠A',∴边AC落在边A'C'上.∵∠B=∠B',∴边BC落在边B'C'上.∵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点C与点C'重合.∴△ABC≌△A'B'C'.总结: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角边角”或“ASA”.几何语言:如图,在△ABC和△A'B'C'中,∵∴△ABC≌△A'B'C'(ASA).探究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A',∠B=∠B',BC=B'C'.求证:△ABC≌△A'B'C'.分析:可将∠A=∠A'这个条件转化为∠C=∠C'.证明:∵∠A+∠B+∠C=180°,∠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A=∠A',∠B=∠B'(已知),∴∠C=∠C'(等量代换).在△ABC和△A'B'C'中,∵∴△ABC≌△A'B'C'(ASA).想一想: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角角边”或“AAS”.几何语言:如图,在△ABC和△DEF中,∵∴△ABC≌△DEF(AAS).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准确掌握定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树立几何学习应当关注文字语言、几何语言的意识.学以致用例 小华的爸爸装修时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摔成了三块,如果只带一块去玻璃店重新配一块相同的玻璃,那么要带哪块去呢 小华放学回家见了,马上想到了办法,你知道小华想了什么办法吗 解:带③去.利用“ASA”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设计意图: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典例精讲例1 已知:如图,AD=BE,∠A=∠FDE,BC∥EF.求证:△ABC≌△DEF.解:∵AD=BE(已知),∴AD+DB=BE+DB,即AB=DE(等式的性质).∵BC∥EF(已知),∴∠ABC=∠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ABC和△DEF中,∵∴△ABC≌△DEF(ASA).例2 如图,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D,E.求证:(1)△BDA≌△AEC;(2)DE=BD+CE.证明:(1)∵BD⊥m,CE⊥m,∴∠ADB=∠CEA=90°.∴∠ABD+∠BAD=90°.∵∠BAC=90°,∴∠BAD+∠CAE=90°.∴∠ABD=∠CAE.在△BDA和△AEC中,∵∴△BDA≌△AEC(AAS).(2)∵△BDA≌△AEC,∴BD=AE,AD=CE.∴DE=DA+AE=BD+CE.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巩固训练1.下列各图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则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左侧△ABC全等的是( B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只有丙2.如图,△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点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C≌△BEC(不添加其他字母及辅助线),你添加的条件是 AC=BC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及内化.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相关练习.1.教材第47页习题A组第2,3题,习题B组第1,2题.2.相关练习.第3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基本事实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图形变换与全等三角形课时目标1.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的位置关系.2.会综合利用本节学过的基本事实及相关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学习重点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学习难点会综合利用本节学过的基本事实及相关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回顾1.判断下列条件是否能证明△ABC≌△DEF,请给出理由.①AB=DE,AC=DF,BC=EF;②AB=DE,BC=EF,∠C=∠F;③AC=EF,∠B=∠E,∠C=∠F;④BC=EF,∠B=∠E,∠C=∠F;⑤AB=DE,BC=EF,∠B=∠E.解:①由SSS能证明△ABC≌△DEF;②不能证明△ABC≌△DEF,SSA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③不能证明△ABC≌△DEF,因为AC,EF不是对应边;④由ASA能证明△ABC≌△DEF;⑤由SAS能证明△ABC≌△DEF.2.如图,(1)若已知AB=DC,试说明△ABC≌△DCB.①以“SSS”为依据,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为 AC=DB ; ②以“SAS”为依据,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为 ∠ABC=∠DCB ; (2)若已知∠ABC=∠DCB,试说明△ABC≌△DCB.①以“ASA”为依据,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为 ∠ACB=∠DBC ; ②以“AAS”为依据,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为 ∠A=∠D . 3.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 解:SSS,SAS,ASA,AAS.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已学的知识,以及对几种判定方法的复习,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探究新知利用全等图形拼图1.画出我们常见的两个三角形,并说出这两个三角形是经过怎样的图形变化(旋转、平移、轴对称)得到的,请自己剪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图.2.观察老师给出的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请你说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后,能够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归纳: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有些图形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即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或旋转(有时是两种变换)得到的.设计意图:通过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出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的图形,即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或旋转(有时是两种变换)得到的,发现两个三角形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能够帮助同学们较快地找到命题证明的途径,从而解决问题.典例精讲例1 如图,C是线段AB的中点,CD=BE,CD∥BE.求证:∠D=∠E.证明:∵C是线段AB的中点,∴AC=CB.又∵CD∥BE,∴∠ACD=∠CBE.在△ACD和△CBE中,∵∴△ACD≌△CBE(SAS).∴∠D=∠E.例2 如图1所示,在△ABC中,AE⊥BC于点E,AE=BE,D是AE上的一点,且DE=CE,连接BD,CD.(1)试判断BD与AC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所示,若将△DCE绕点E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试判断BD与AC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并说明理由.解:(1)BD=AC,BD⊥AC.理由如下:如图1所示,延长BD交AC于点F.∵AE⊥BC,∴∠AEB=∠AEC=90°.在△BED和△AEC中,∵∴△BED≌△AEC(SAS).∴BD=AC,∠DBE=∠CAE.∵∠BED=90°,∴∠EBD+∠BDE=90°.∵∠BDE=∠ADF,∴∠ADF+∠CAE=90°.∴∠AFD=180°-90°=90°.∴BD⊥AC.(2)结论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如图2所示,设AC与DE相交于点O.∵∠BEA=∠DEC=90°,∴∠BEA+∠AED=∠DEC+∠AED.∴∠BED=∠AEC.在△BED和△AEC中,∵∴△BED≌△AEC(SAS).∴BD=AC,∠BDE=∠ACE.∵∠DEC=90°,∴∠ACE+∠EOC=90°.∵∠EOC=∠DOF,∴∠BDE+∠DOF=90°.∴∠DFO=180°-90°=90°,∴BD⊥AC.你有什么发现,试着用图形变化的角度说说.设计意图:熟练运用图形变化的视角找全等,形成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感知定理.学生运用全等知识进行几何推理证明,体会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巩固训练1.如图,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8 cm,CF=5 cm,则BD为( B )A.2 cm B.3 cm C.4 cm D.1 cm2.如图,已知EC=BF,AC∥DF,AC=DF.求证:(1)AB=DE;(2)AB∥DE.证明:(1)∵EC=BF,∴EC+BE=BF+BE.∴CB=FE.∵AC∥DF,∴∠C=∠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AB=DE.(2)∵△ABC≌△DEF,∴∠ABC=∠DEF.∴AB∥DE.3.如图,已知∠C=∠E,AB=AD,∠BAD=∠CAE.(1)求证:△ABC≌△ADE;(2)若∠CDE=46°,求∠BAD的度数.(1)证明:∵∠BAD=∠CAE,∴∠BAD+∠DAC=∠CAE+∠DAC,即∠BAC=∠DAE.在△ABC和△ADE中,∵∴△ABC≌△ADE(AAS).(2)解:∵△ABC≌△ADE,∴AB=AD,∠B=∠ADE.∴∠B=∠ADB=∠ADE.∵∠ADB+∠ADE+∠CDE=180°,∠CDE=46°,∴∠ADB=∠ADE=67°.∴∠B=∠ADB=67°.∴∠BAD=180°-∠B-∠ADB=46°.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及内化.课堂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总结知识和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相关练习.1.教材第50页习题A组第1,3题,习题B组第1,2题.2.相关练习.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