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单元 比的认识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1)【教学内容】课本第69~70页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熟练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3.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难点】重点: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的照片看看他是谁?课件出示:(淘气)师:老师不但带来了淘气的照片,还带来了咱们学校美术组同学给淘气画的四张像。师: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内说一说。预设:有的不像,有的非常像。师:为什么有的非常像呢?想知道原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生活中的比。【板书:生活中的比(1)】二、探究新知(一)照片相像问题1.引导发现,提出问题。师: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B、C、D、E四张图,哪几张图与图A比较像呢?学生回答预测:图B和图D比较像。师:为什么图B和图D跟图A比较像?这里有什么小秘密呢?是否跟数学有关呢?预设:图B是把图A缩小了,而图D是把图A放大了,所以图B和图D比较像。师:图C和图E为什么不像?预设:图C太胖了,图E又太瘦了。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人手?(长、宽)那么我们观察一下,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2.探究图片长与宽的关系。(1)指引探究思路。①请同学们利用教材附页中的图2来一起研究。②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探索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算一算。(3)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受比。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指名说一说。学生回答预测:预设1:我发现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长和宽的2倍。预设2:我还发现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所以它们比较像。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板书算式。相像的图片,它们的长除以宽(或者宽除以长)所得的商相同。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图形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2) 认识“比”1.引出“比”的概念。(1)引导质疑。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照片相像问题,(师指黑板上的算式)都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举手回答。(2)师引出“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3)理解“比”。质疑:在比的定义中,你觉得最关键的词是什么?(相除)2.比的读写及比的各部分名称。(1)自学认一认。(2)生反馈自学成果,师根据汇报完善:①比的读写法6÷4写作6﹕4,其中﹕是比号,读作“比”,6﹕4读作6比4。②讲述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③小结。师:观察这些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3. 说一说。师:你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吗?(1)学生先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2)学生反馈汇报。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70页“练一练”第1题。(鼓励学生分别比较长和宽的关系;也可以比较各长方形自身的长与宽的关系,进而发现规律。)2.完成课本第70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尝试自己举例说明用3﹕4表示的情境,师也可以举例给学生以启发。)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比(1)长÷宽= 宽÷长=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借助“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初步认识比。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让学生观察按照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拍摄到的不变形的图片及变形的图片,让学生产生质疑“为什么会变形呢?”再探究它们长和宽的商有什么区别、从而初步感受到比,再引导学生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及求比值的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然后把自学到的知识在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时间分配欠合理,前面指引探究思路、学习比的意义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巩固练习比较仓促,效果不是很好。因此,今后课堂应注意知识安排时间的合理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