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单元 比的认识第5课时 比的应用(2)【教学内容】课本第75~76页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在古代的蒙古草原上,有一个商人拥有11匹价值连城的骏马。商人临死前立下了一个奇怪的的遗嘱,遗嘱写明:“他的11匹马中的分给老大,分给老二, 分给老三,分马时不许杀马。”看到这份遗嘱当大家疑惑时,阿凡提骑着马来吊丧,了解情况后他把马分配给了他们。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分的吗?带着疑问我们来学习今天的知识。【板书课题:比的应用(2)】二、探究新知1.已知部分量和比求另外部分量。出示课件:淘气有巧克力440克,都用来调巧克力奶。她要准备多少克奶?方法一:根据比的意义解题(1)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2)先画图,再尝试解决,并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3)汇报交流。先展示学生的示意图,并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2﹕9表示的含义。预设:先画图分析题意,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说明巧克力有2份,奶有9份,这2份巧克力是440克,想求9份奶有多少克,需要先求出1份是多少克,再求出9份是多少克?列式为:440÷2=220(克)220×9=1980(克)师:思路清晰,说的非常棒,这位同学根据比的意义来解题,即已知部分量÷对应的份数—求出每份是多少—再用乘法求出各部分量。方法二:根据分数意义解题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预设: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把比转化成分数那么巧克力是奶的,奶是巧克力的,先确定把哪个量看作整体“1”,再判断用乘法或除法来解答。①如果把巧克力看作整体“1”,则奶是巧克力的,整体“1”已知,用乘法计算。即440×=1980(克)②如果把奶看作整体“1”,则巧克力是奶的,整体“1”未知,用除法计算。课件展示: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把比转化成分数,先确定整体“1”,再判断用乘法还是除法。2.已知部分量和比求总量出示课件:淘气有巧克力440g,都用来调巧克力奶。他要准备多少克奶?(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汇报情况。①根据比的意义解题:学生画图分析题意,列式并讲解。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②根据分数意义解题:预设:如果把巧克力看作整体“1”,则巧克力奶的质量是巧克力的,整体“1”已知,用乘法计算:280×=1540(克);如果把巧克力奶看作整体“1”,则巧克力的质量是巧克力奶的,整体“1”未知,用除法计算:280÷=1540(克)师根据学生以上回答总结:已知一个部分量及它与另一个部分量的比,求另一个部分量(或总量),可以先求出一份的量,再计算所求的量。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老师开始讲的那个小故事,现在有人想到阿凡提是如何分马的吗?预设:阿凡提先把自己的马借给三兄弟,这样他们就有12匹马,则老大分得12×=6(匹),老二分得12×=3(匹),老三分得12×=2(匹),一共分得6+3+2=11(匹),最后借得的马还给阿凡提。师:同学们真聪明,真是数学的小天才!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76 页“练一练”第3、4题。(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决。)2.完成课本第76 页“练一练”第5、6题。(先引导学生审题,读懂条件和问题,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课本第76 页“练一练”第7、8题。(先读懂题意,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引导列式解决。)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比的应用(2)已知一个部分量及它与另一个部分量的比,求另一个部分量(或总量),可以先求出一份的量,再计算所求的量。【教学反思】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为了使知识能够较好的学以致用,因此,课前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课,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应用教学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抓住宝贵的时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每名学生为达到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