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学生在探索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特征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增强空间观念。
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感受圆柱、圆锥的旋转体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从已知迁移新知——圆柱体特征初次体验
1.出示问题:对圆柱你已经有哪些了解?
2. 在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后,教师课件呈现实物图。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柱体的几何图形(如下图)。
3.学生观察:这些圆柱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旧知探索和同化新知,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这一环节,从生活中的圆柱体引入,帮助学生抓住圆柱体的本质。在观察、寻找、讨论、判断圆柱体的特征活动中,需要有100%的学生能参与到表达交流中,并掌握圆柱体的基本组成和圆柱体各部分的名称(圆柱体由两个相等的圆面和一个曲面围成。两个相等的圆面叫做圆柱体的地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体的高,常用字母h表述。曲面叫做圆柱体的侧面。
二、从新知探索新知——如何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得到圆柱体?
1.提出探究问题: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怎么得到一个圆柱体?
2.学生实践尝试,发现把长方形的纸卷起来,可以得到圆柱体。
3.探究两种卷法得到的圆柱体有什么联系?
4.引导发现:把长边卷起来,长边就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边是圆柱的高,把宽边卷起来,宽边就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长边是圆柱的高。卷得两个圆柱体,前一个胖一点,矮一点;后一个细一点,高一点。
5.引导思考:用卷纸面围成的圆柱体,有什么共同点?
6.继续探究,除了通过卷得到圆柱体,还能怎么办?
7.实物出示贴在小棒上的长方形纸,(如下图)然后转动小棒。引导发现:旋转能得到圆柱体。
8.探索旋转方法不一样,得到的圆柱体形状不一样。(如下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孩子有层次地思考。第一层次是卷出一个圆柱体,可以用卷的方法得到圆柱体。第二层次是卷出不同形状的圆柱体,也就是长方形可以分别用长边和宽边卷,得到不同的圆柱体。
第三层孩子经历“卷出圆柱体”到“转出圆柱体”的过程。通过“卷”得到的圆柱体是可视的,可触摸的,在卷的过程中,孩子对“圆柱体侧面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的理解会更深刻。在卷出圆柱体后,对比、寻找两个方向卷出的圆柱体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运用新学圆柱体特征和各部分名称的新知识,探索圆柱体侧面和底面的联系是怎样的、探索圆柱体动态生成的方法有哪些等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从新知思考新法
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把一张长方形的纸,通过“卷”和“旋转”两种方法得到圆柱体之后,组织学生学习圆锥的认识。
1.提出问题:学习圆柱体之后,怎么认识圆锥体?
2.引导学生反思刚才学习圆柱体特征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预设学习方法(1)预习数学书,知道了圆锥的有半径和高。
预设学习方法(2)会尝试找纸卷出圆锥体,发现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卷圆锥的时候要重叠很多地方,如果有一张扇形的纸来卷,会比较方便。
预设学习方法(3)通过学习数学书,发现圆锥体也能通过旋转得到,旋转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的方法,可以旋转出一个圆锥,两条不同的直角边,可以旋转出两个不同的圆锥。
4.解决问题:不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旋转,能否得到圆锥体?如果能?哪些能听?如果不能,那么一个三角形用它的一条边旋转出来会是什么立体图形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学习圆柱体之后,我们怎么来认识圆锥体?”组织学生模仿学习圆柱体的过程来学习圆锥体,浅层次地体验学习方法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生刚利用回顾生活实际的具象抽象出圆柱体的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在动手实践中明确侧面、底面的关系,经历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教师提出让孩子学习圆锥体的认识,孩子会有两方面的迁移。第一方面的迁移如同小林组汇报的那样,模仿学习圆柱体的学习经历,思考圆锥体的学习过程。
三维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面动成体”以前说的都是平移一个平面能得到一个立方体,这节课孩子们体会到旋转一个平面也能得到一个立体图形,是学生头脑中对三维空间的一次拓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的枢纽。”没有问题学习无从谈起,教学无法进行。三大教学环节,由三个问题贯穿,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通过问题对新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时产生学习转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