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1米有多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折一折,做一做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了解米这个度量》是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的一课。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孩子们已经知道厘米这个度量单位后,教他们认识米这个度量单位。我们的教学方法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用厘米尺子拼接起来,让孩子们感受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量一量同学的身高,让孩子们实际体验1米的长度;最后,在教室里量量各种东西,让孩子们了解1米在实际生活中大概有多远。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1米这个度量单位。
学情分析
通过实际比较和体验,加深对一米长度的认识,学习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同时,了解各种长度单位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尺寸。熟练使用直尺进行准确的尺寸测量。
教学策略
本课程采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指导的现代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计划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课程中特别设计了众多互动性强、教学效果显著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
教学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的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3至55页内容已全新改版。请使用最新版教材,确保学习内容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教学目标
按照新教育大纲,我们上课时得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和生活里的事情联系起来,多看看、多动手,积累点实际经验。我仔细研究了课本,又分析了我们班学生的情况,做了个教学安排:
1. 教给学生“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让他们对1米有多长有个直观的感觉。
2. 让学生明白1米具体是多长,学会怎么把1米转换成100厘米。
3. 通过实际测量练习,教会学生怎么用卷尺去量东西的长度。
教学重点
米作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础长度度量,与厘米这一辅助单位关系密切。理解米的定义及其与厘米的换算关系,对于精确地进行长度测量和理解至关重要。米的长度标准是依据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来确定的,即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792458秒所覆盖的距离定义为1米。这样的定义确保了米这一单位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使其在各种测量环境中都能保持一致性,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
在数学领域,1米被定义为100厘米,这种换算关系清晰而直接,便于我们在不同情况下灵活地在两种单位之间转换。例如,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为50厘米,那么它的长度也可以表示为0.5米。这种单位转换的能力让我们在进行测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度量单位,无论是测量星际间的巨大距离,还是精确测量家具的尺寸。
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米和厘米各自展现出它们的优势。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天文学中,米因其能够表示较大的距离而成为理想的度量单位。而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较小物体的尺寸或个人身高的测量,厘米则更为常用和方便。
总的来说,米和厘米都是测量长度时不可或缺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科学探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掌握这些基本的度量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进行测量和计算,进而提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教学难点
在国际单位制中,米被选为长度的基本单位。为了精确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我们通常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我们获得准确的结果。以下是对原文内容的重新叙述:
我们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米作为基本长度单位,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进行精确测量。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去过动物园。接着,老师问长颈鹿和乌龟在动物园门口遇到了什么情况。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书里第53页的图。
第一个孩子说,看门的小狗说如果个子超过1米就要买票。
第二个孩子看到门口有个1米高的标记,说长颈鹿比这个标记高,所以要买票,而乌龟没有超过1米,所以不用买票。
老师夸了孩子们观察得很仔细,注意到了门口的1米高标记。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 细致观察,深入分析。
教师:上一堂课我们探讨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到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测量1厘米的长度并展示给旁边的同学。
学生们测量出了1厘米的长度,并相互展示。
教师:大家的测量结果非常准确。当100个1厘米的长度累加时,我们得到1米。观察(展示米尺),这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请数一数,确认是否为100厘米。
学生们自行计数,确认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可以这样表示:1米=100厘米。
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使用“厘米”作为单位。而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我们则使用“米”作为单位,“米”是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设计意图:利用米尺直观展示“1米”的实际长度,既简单又易于理解。鼓励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有助于培养空间感知能力。通过探索“米”与“厘米”的联系,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2. 表达描述,分享体会。
教师:现在请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米的长度。
学生们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例如用手比划,与自己的身高比较,或提到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等等。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学生们的描述都很棒。现在请大家张开双臂,用尺子测量,看看伸展到何种程度等于1米。
学生们使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在旁巡视,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组织学生们交流,展示他们张开双臂比画1米长度的方式。
3. 分组协作,实践测量。
教师:现在请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度和黑板的长度,估计它们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测量教室和黑板的长度。教师在旁巡视,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组织学生们交流他们的测量过程和结果,特别强调测量方法的说明。
4. 实际应用,加强理解。
教师:“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以下填空题。
课件展示:教材第53页底部的练习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在旁巡视,了解学生们的完成情况。
组织学生们交流,重点讨论他们是如何通过比较来确定填写合适的单位。
【设计意图:在学生们对1米的长度有了充分感知之后,立即进行巩固练习,有助于他们掌握1厘米和1米的具体长度。】
三、达标检测
翻至第56、第57页“实践操作”:
1.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20厘米,那么五支铅笔的总长度大约是100厘米。通常,教室内课桌的长度大约也是100厘米。(答案具有多样性)
2. 请同学们填写相应答案。
3. 猜测正确的同学将获得表扬。
4. 估算时,请选取合适的参照物;测量时,确保从尺子的零刻度线开始。(答案具有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的更新概念。我们了解到,一个标准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寸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较短的物体,我们使用“厘米”作为单位;而对于较长的物体,则使用“米”作为单位。重要的是要记住,1米等于100厘米。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进行精确的测量,即测量时应该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进行。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获取测量结果。
五、教学板书
米(meter)是国际单位制中用于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它常用于测量长度较长的物体,如建筑物、道路和家具。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可以确保我们在设计、规划和日常活动中获得更精确和有效的结果。
六、教学反思
一、实践中的学习热情培养
学生们已经学会了用厘米测量物体,现在他们将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一技能,即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使用20厘米的尺子测量长距离并不实用,这激励他们寻找更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例如使用更长的尺子或米为单位进行测量。这种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探索新的知识。我鼓励学生们面对困难不要退缩,因为学习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勇气。
二、深入理解并区分长度单位
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接触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这两个单位,我将安排一系列活动:首先,让他们亲自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例如使用卷尺测量,或者两人合作测量身高,以此了解1米在身体上的具体位置。接着,小组合作展示不同长度的测量,如1米、2米等。然后,我会引导他们通过对比手指的长度、使用尺子精确测量以及在实际测量中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来区分厘米和米。
在反思本次教学时,我认识到在测量之前没有教授学生“估算”技能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课程中,我将确保加强这一技能的传授,因为它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基础,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不断加强和应用这一知识,避免因缺乏重复训练而导致知识被遗忘。这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吸取的教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