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2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合理的估计、推算。 2.经历、感知“千米”的含义及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观察、想象、推理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教学 重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2.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借助多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发展空间想象力、估测意识。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卷尺 学具准备:卷尺目标落实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通过复习回顾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引导学生从米推导出千米,进而引出新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师: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师:是的,10个1米就是(十米),10个十米呢? 追问:10个100米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一、热身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用字母怎么表示。 预设:生1:毫米、厘米、分米、米。 预设:生2:是10。 预设:生3:100米。 预设:生4:1000米。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千米,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增强学生对1千米实际距离的感受,并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二、引导合作 活动1:直观感知1千米 1.师:10米有多长呢? 师:这是10米的卷尺,用这个尺子去测量,量一次就是10米,那量100米要量几次? 师:百米跑道走一次就是100米,走一个来回是多少米?几个来回是1000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记一记,走100米用了多长时间,步数大约是多少。 2.师:大家都完成了一份活动体验学习单,现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一下体验的结果和感受吧。 师:为什么它们的时间和步数都不一样? 师:如果按2分钟走100米、大约200步的速度行走1000米,要花多长时间?要走多少步呢? (适时板书:走路:20分钟2000步。) 师小结: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生活中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用“km”表示。 二、探究问题 活动1:直观感知1千米 1.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用卷尺在操场上测量出100米的距离,并亲自走一走,看一看100米有多长。 预设1:生1:10个1米。 预设2:生2:测量10次。 预设3:生3:走一个来回是200米,5个来回是1000米。 2.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汇报活动结果和感受,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预设1:生1:我走100米大约花了1分半,大约走了190步,我感觉100米还是挺远的。 预设2:生2:100米我大约走2分钟,200步走完。 预设3:生3:因为有的同学走得快有些同学走得慢,有的同学步子大,有点同学步子小,所以有误差是正常的。 预设4:生4:走100米大约要2分钟,1000米是10个100米,就是20分钟。100米是200步,1000米就是10个200,10个200相加就是2000步。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情境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 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并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对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发展空间想象力、估测意识。 活动2:建立1千米长度概念 1.师: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多少圈是1千米?(教材第26页例题4)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1千米=1000米 师:我们学校的运动场一圈是200米,3圈是600米,5圈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1000米=1千米(也可以写成1000m=1km)。 追问:3千米=( )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5000米=( )千米? 2.师:1千米直线距离到底有多长呢?你认为生活中哪里的长度是1千米。 师:同学们猜测的是否准确呢,我们借助地图来看一下。(老师出示地图)通过地图测算我们发现,从泉城广场出发到解放阁有1千米,而趵突泉比泉城广场更远一些。 师:老师如果骑自行车从泉城广场出发到解放阁,大约需要几分钟? (板书:骑自行车:5分钟) 师:如果开车的话,大约需要几分钟? 师:老师从泉城广场步行到千佛山,大约走路6000步,你知道两地之间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师:老师要去距离我们420公里的故宫博物院,应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活动2:建立1千米长度概念 1.学生活动:借助熟悉的运动场情境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在一起,说明1千米有多长。 预设1:生1:2圈半是1000米。 预设2:生2:3千米=3000米。 预设3:生3:3千米里有3个1千米,就是3000米。 预设4:生4: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2.学生活动:学生推理估测1千米的距离,借助地图来验证自己的估计。 预设1:生1:我觉得从趵突泉出发到解放阁有1千米。 预设2:生2:我觉得从泉城广场出发到解放阁有1千米。 预设3:生3:比走路要快,大约需要5分钟。 预设4:生4:大约需要1分钟。 预设5:生5:大约有3千米。 预设6:生6:高铁、飞机……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过程中体会到,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做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3:千米的应用 1.师:何时用千米做单位呢? 师:是的,谁能具体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较长的路程?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用千米做单位的长度。(老师出示中国地图) 看了这幅地图,你有什么感受? 2.师:在这里可以用米做单位吗?能举个例子吗? 师:说得很好,数学的读写就要方便快捷。所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活动3:千米的应用 1.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经验,在实践、对话、交流中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预设1:生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预设2:生2:济南到北京,济南到上海,济南到兰州…… 预设3:生3:祖国真是幅员辽阔啊,为国家而自豪,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 2.预设:生:如果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1185千米,用米做单位就要写成1185000米,书写起来比较麻烦。结合速度、时间等多种量帮助学生巩固1千米的长度观念。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辅导练习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28页第2题。 师:想一想用下面的出行方式行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圈出合适的答案。 用下面的出行方式行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圈出合适的答案。 (教师指名汇报) 2.变式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第29页第9题。) 从小军家到少年宫怎么走最近?要走多少米?把最近的路线描出来。 三、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进行判断,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预设:生:步行需要15分钟,骑自行车需要4分钟,开车需要1分钟。 2.变式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应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及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选择路线的问题,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你能找出从小军家到少年宫最近的路线吗?要走多少米?快把最近的路线描出来吧! 3.提升练习 师: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课本第30页第14题。) 妈妈带小亮和妹妹坐长途汽车去看望爷爷奶奶,途中汽车要走308千米。他们上午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通过计算出4小时可以走320千米,与308千米比较做出判断,进而解决问题。) 预设:生:最近的路线是先到“街心花园”再到“宾馆”,最后到“少年宫”。300+460+150=910(米)。 3.提升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预设:生:12-8=4(时),80+80+80+80=320(千米),320>308,中午12时能到达。总结提升 四、引导反思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呢?周末请和家长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并记录自己的步数。 四、提升问题 学生活动: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预设:生:了解到了更大的长度单位,并理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简单的换算。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3千米=( )米 走路:20分钟2000步 5000米=( )千米 骑自行车:5分钟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