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测量
(一)单元核心素养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本单元内容核心素养指向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素养: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观念。初步掌握运用参照物进行估计与推算物体长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与品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整体结构
单元板块 主概念 (主要任务) 教师主要问题链 学生主要活动 评价目标
板块一 《测量》例1、例2、例3 毫米、分米的认识 问题一:我们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测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还记得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 活动一:学生活动:回忆二年级学习的米和厘米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和1米。 目标一: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为新知的引出作铺垫。
问题二:.观察三位学生的作品,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相互观察一下,你们撕的一样长吗?如果要知道谁撕得更准确,应该怎么办? 活动二:学生活动:学生从课前准备好的纸条上撕下自己认为是6厘米的长度,并进行展示比较。 目标二: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
问题三: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 活动三:学生活动: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探讨“1毫米”有多长,并在直尺上互相指指,再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目标三: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对1毫米的单位表象的认识更加深刻。
问题四:从刻度0到刻度1是几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活动四: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数刻度尺上的格子,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目标四: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问题五:现在大家可以借助直尺画一个1毫米吗? 活动五:学生活动:学生借助直尺画1毫米,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再找一找长度大约为1毫米的物体,全班汇报、交流。 目标五:通过画、找、量、手势比划等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层层深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建立1毫米的表象。
板块一 《测量》例1、例2、例3 毫米、分米的认识 问题六:当一个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1分米有多长呢? 活动六:学生活动:学生首先找到“1分米”,然后画“1分米”,再比划“1分米”,最后找一找1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自主体验学习,小组内交流。 目标六:利用直尺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通过画、比划、找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于1分米的认识。
问题七: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找出这么多1分米长的物体。那20厘米的尺子,可以看作是几分米,30厘米的尺子可以看作是几分米呢? 活动七:学生活动: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目标七:学生在探究思考1米等于多少分米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八:今天我们新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到现在为止,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按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下队吗? 活动八:学生活动:学生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并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目标八:梳理已经学过的4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体会十进制关系。
问题九: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九: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单位换算的思考方法,梳理4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体会十进制关系。 目标九:系统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板块二 《测量》例4、例5、例6 板块二 《测量》例4、例5、例6 千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 问题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活动一: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用字母怎么表示。 目标一:通过复习回顾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引导学生从米推导出千米,进而引出新课。
问题二:10米有多长呢?这是10米的卷尺,用这个尺子去测量,量一次就是10米,那么量1000米要量几次? 活动二: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用卷尺在操场上测量出1000米的距离,并亲自走一走,看一看1000米有多长。 目标二: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千米,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问题三:大家都完成了一份活动体验学习单,现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一下体验的结果和感受吧。为什么它们的时间和步数都不一样? 活动三: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汇报活动结果和感受,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目标三:增强学生对1千米实际距离的感受,并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问题四: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多少圈是1千米? 活动四:学生活动:借助熟悉的运动场情境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在一起,说明1千米有多长。 目标四: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情境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
问题五:1千米直线距离到底有多长呢?你认为生活中哪里的长度是1千米。 活动五:学生活动:学生推理估测1千米的距离,借助地图来验证自己的估计。 目标五: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并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问题六:何时用千米做单位呢?谁能具体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较长的路程? 活动六: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经验,在实践、对话、交流中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目标六: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过程中体会到,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做单位的必要性。
板块三 《测量》例7、例8 吨的认识 问题一: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活动一: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交流明确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以及符号表示方式。 目标一:通过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有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并给出吨的符号“t”。
问题二: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活动二: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粮食的情境图,依次说出2袋、3袋、4袋……10袋的重量,了解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目标二:结合粮食的质量,形象具体的引出了1吨,以及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问题三:1吨牛奶1个人一节课喝不完,有没有谁能提动1吨牛奶?咱们班力气最大的是谁? 活动三:学生活动:学生提一提20千克的桶装水,推算多少桶重1吨。 目标三:借助学生熟悉的桶装水,先让学生亲身体验1桶水的质量,使学生增加对吨的感性认识。
问题四:同学们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一名三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请同学们轻轻把椅子推到桌子里面,然后背一背同桌。感受25千克大约有多重? 活动四:学生活动:结合实际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感受一名学生的体重,然后算一算、估一估多少名学生的体重是1吨。 目标四:通过本班学生乃至老师体重的联想,进一步深化对1吨的感知。
问题五: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呢? 活动五:学生活动:学生说一说生活中重量为1吨的物体,全班交流。 目标五:在学生认识1吨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问题六: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2页例8,先独立填写换算,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活动六:学生活动:学生自学课本32页例8,先独立填写,再让小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目标六: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板块四 《测量》例9 列表法解决问题 问题一:“装满”和“恰好”是什么意思? 活动一:学生活动:学生交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理解“装满”和“恰好”的含义。 目标一:理解“装满”和“恰好”的含义,培养分析能力。
问题二:如果用“载质量6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活动二: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目标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问题三:如果4次呢?3次呢?到底有多少种运法呢?你能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运法找出来呢? 活动三: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目标三:经历完整的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知道列表法能有序全面、清晰直观地呈现所有方案,感受有序,枚举的数学思想。
问题四:比较上面4种列表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四:学生活动:比较多媒体呈现表格的不同,分析优缺点,体会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有序性。 目标四:培养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从单一的数据分析过渡到数据的关系认知。
问题五: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列表法”的方法吧。 活动五:学生活动:学生梳理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主义问题,有条理地说一说思考过程。 目标五: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