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3)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4课 算法的程序体验 课件(共24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3)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4课 算法的程序体验 课件(共24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浙教版)六年级

第四课
算法的程序体验
学习目标
激趣导入
新知讲解
思考-讨论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使用简单算法,利用计算机实现问题的自动化求解。了解算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领会算法的价值。能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数据、制订问题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反思和优化。
学习目标
激趣导入
生活中常用的程序有哪些,它帮助人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激趣导入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算法的程序描述

新知讲解
一、算法的程序描述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按照其语法规则编写程序描述算法。
同一个算法可以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来描述,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有 Python、C 等。
新知讲解
一、算法的程序描述
思考-讨论
想一想
搜索并了解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特点。
新知讲解
程序的运行环境

新知讲解
二、程序的运行环境
程序设计语言在编写与运行程序时一般都需要一个环境。比如,Python自带的集成开发环境 IDLE,它包含了 IDLE Shell 和程序编辑器两个窗口。
IDLE Shell 用于显示程序运行结果也可以输入单行代码,程序编辑器用于编写完整的程序并支持文件保存。
新知讲解
二、程序的运行环境
新知讲解
认识基础语句

新知讲解
三、认识基础语句
每种程序设计语言都有自己特定的语法规则,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程序,不仅便于人们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正确执行。 以“鸡兔同笼”解题程序为例,认识 Python 的基础语句。
新知讲解
三、认识基础语句
Python语言使用缩进和“:”区分代码之间的层次,如循环语句和条件语句等。相同层级的代码保留相同的缩进,“:”代表下一层代码的开始。一般使用 4 个空格作为一个缩进量。增加一个缩进代表下层代码块的开始,减少缩进代表下层代码块的结束。
小知识
三、认识基础语句
赋值语句:使用赋值号“=”为变量等赋值。
输出语句:输出数字或字符,多个内容之间用逗号分隔。
条件循环语句:当判断条件为真时,继续执行循环体。
单分支条件语句:当判断条件为真时,执行该分支代码。
常见比较运算符:等于“==”、小于“<”、大于“>”、不等于“!=”。
1、在编程中,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将算法转换成( A )
A、代码或程序
B、数学公式
C、动画效果
D、社交媒体内容
课堂练习
单选题
2、当我们在计算机上进行游戏时,游戏本身背后的“规则”通常以什么形式存在?( C )
A、数学公式
B、图片和视频
C、代码和算法
D、文字描述
课堂练习
单选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在 IDLE Shell 中编写一段代码,计算边长为 3、4、5 厘米的三角形的周长。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算法的程序体验 教学设计
课题 算法的程序体验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该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为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教材具有以下优点:1. 立足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机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斯、信息社会责任。2. 坚持课程育人。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着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3. 体现课程体系。注重信息科技知识体系建构,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统筹设计各学段学习内容模块,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4. 做到理实并重。强化信息科技学习的认知基础,吸纳国内外信息科技前沿成果,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按照“场景分析一原理认知一应用迁移”组织课程内容,从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现象的机理,学习和理解相应科学原理,帮助学生用所掌握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或解决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突显生活化,体现“科”与“技”并重。
学习目标 1. 信息意识:知道用算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形成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算法思维解决生活问题。2. 计算思维:在典型的信息科技应用场景中,能识别系统中的输入、计算、输出环节,发现大的系统可以由小的系统组成。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 基于算法的顺序、分支和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正确进行问题求解的算法描述。4. 信息社会责任:用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进行网络交流,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重点 认识基础编程语句。
难点 熟悉程序的运行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小组讨论】生活中常用的程序有哪些,它帮助人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思考、讨论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通过小组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授新课 【讲授】一、算法的程序描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按照其语法规则编写程序描述算法。 同一个算法可以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来描述,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有 Python、C 等。【想一想】搜索并了解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特点。【讲授】二、程序的运行环境程序设计语言在编写与运行程序时一般都需要一个环境。比如,Python自带的集成开发环境 IDLE,它包含了 IDLE Shell 和程序编辑器两个窗口。IDLE Shell 用于显示程序运行结果也可以输入单行代码,程序编辑器用于编写完整的程序并支持文件保存。【讲授】三、认识基础语句每种程序设计语言都有自己特定的语法规则,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程序,不仅便于人们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正确执行。 以“鸡兔同笼”解题程序为例,认识 Python 的基础语句。Python语言使用缩进和“:”区分代码之间的层次,如循环语句和条件语句等。相同层级的代码保留相同的缩进,“:”代表下一层代码的开始。一般使用 4 个空格作为一个缩进量。增加一个缩进代表下层代码块的开始,减少缩进代表下层代码块的结束。 听讲 教师通过讲授课程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听讲和观察,学习基础知识。另外,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实时掌握其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一、算法的程序描述二、程序的运行环境三、认识基础语句 知识回顾 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板书 听讲、做笔记(记录重点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各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起到深化巩固的作用。
课后作业 【作业布置】在 IDLE Shell 中编写一段代码,计算边长为 3、4、5 厘米的三角形的周长。 接收并记录作业 让学生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